為那時中國人口是一億五千萬人。我相信決不會少於一億
③④
人。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萬人。人口的對比是二百比一甚
至三百比一。滿清所佔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遼寧、黑龍
江的一部份,與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極遠。明方火器犀利,葡
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擋。
清方的長處,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敗”,以及清軍戰
鬥力強勁和統帥部高明的軍事才能。只要袁崇煥鎮守寧遠,清
方的長處就發揮不出了。持久的纏鬥下去,滿清勢必難以支
持。
袁崇煥寧遠大捷,在軍事上並無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
並沒有摧毀清軍的主力,甚至沒有削弱清軍的戰鬥力。然而
在政治上,對士氣與民心卻有非常巨大的振奮作用,這使中
國軍民知道清軍也不是不會打敗仗的。經此一役之後,本來
投降了滿清的許多漢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來了。寧遠城頭的
⑤
大炮,轟碎了“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
清方從來沒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
祖宗,長期來做明朝所封的邊疆小官。努爾哈赤幼時住在明
朝大將李成梁家裡,類似童僕奴隸。所以他們對於明朝有先
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寧遠之戰,使他們下意識中隱伏
著的自卑感又開始抬頭。
明朝是自己覆滅的,並非給滿清所打垮。
滿清與明軍交戰,始終強調“七大恨”,滿清認為明朝有
⑥
七件大事欺侮女真人,逼得他們忍無可忍,才起兵反抗。滿
清一直沒有自居能與明朝處於平等地位。“七大恨”的基本思
想,是抱怨明朝作為最高統治者,卻在努爾哈赤與敵對部族
發生爭執時袒護對方,沒有公平處理,那是下級對上級的申
訴。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葉赫部的一個王公本來答
應把他十四歲的妹妹送給努爾哈赤為妾,但二十年後,這個
三十六歲的“老女”改嫁給蒙古王子,努爾哈赤認定是出於
明朝的授意,身為上級而不秉公斷事。
差不多在每個戰役之後,清方總是建議談和。因為他們
對於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來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只
求明方正式承認他們所佔的土地,讓他們能永久保有,就已
心滿意足了。但明朝從來置之不理,認為對方根本沒有談和
的資格。明朝的態度是這樣:“你們是朝廷的部屬,只能服從
命令,怎麼能要求談判和平?”這種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
朝始終沒有能爭取到一段喘息的時間來整頓軍備、鞏固防禦。
袁崇煥充分了解到爭取暫時和平的必要。努爾哈赤的逝
世正是一個好機會。這時剛好有一個五臺山的喇嘛李喇嘛來
到寧遠。滿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煥就請李喇嘛作居
間的使者,派了兩名都司和隨從等三十三人,於天啟六年十
月去瀋陽弔祭努爾哈赤之喪,作初步的和平試探。但他知道
朝廷絕不喜歡提“議和”兩字,所以報告朝廷時,只說是派
⑦
人去窺探虛實,以決定對之徵討呢,還是招安。這種誇大的
說法,目的自在滿足皇帝和大臣的虛榮心。
明清雙方統帥都熟知《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袁崇煥這
出“柴桑口臥龍弔喪”,皇太極如何會不省得?他將計就計,
於十一月派了兩名使者,與李喇嘛一起來到寧遠,致書袁崇
煥,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說:“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來
弔喪,並賀新君登位。你既以禮來,我也當以禮往,所以派
官來道謝。至於和議一事,我父親上次來寧遠時,曾有文書
給明朝朝廷,請你轉呈,但迄今沒有答覆。你的君主如果答
應前書,願意和平,應當以誠信為先。”
書信中將金國(當時滿清的正式國號是“金”,後來才改
⑧
為“大清”。)與中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