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1 / 4)

不過由於病人不多,所以一般半個小時左右也就結束了。然後是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神經放射科三個相關科室進行的大討論,主要是閱片和病案討論。

這個大討論,雖然不能讓芳華接觸到更新的病例,但卻在潛移默化中使她的臨床思維更為縝密,考慮治療方案更為全面了。

此外,芳華還要不定期地參加科裡的學術學習活動。

一般在每週三的早交班後有一次Journal Club,也就是讀書會活動。每次由一位醫生就自己最近看到的某一學術問題進行演講,大家進行討論。

來自世界各地的進修醫生也可以上去演講,英語可以說是醫生們的通用語言了。雖然很多人的口音很重,但好在醫學的專業名詞大家都比較熟悉,一般抓住關鍵詞聽懂了,大概也就都能明白了。

聽的南腔北調的英語多了,芳華越來越發現自己的英語發音其實還是挺標準的嘛,這讓她對自己的信心更增強了不少,後來也有幾次主動上臺演講,並且還頗受歡迎。

有時候,科裡也會選一個手術少的日子,中午在醫院食堂定下一個房間,在那裡舉行一個午餐會。大家在這裡一邊端著盤子吃著自助餐,一邊自由討論著科研課題的進展情況或是手術心得體會等等。

這午餐會的氣氛很隨意輕鬆,大家往往都還穿著手術室的洗手衣,有的還戴著手術帽,很自然地和周圍的人交談著。

這種聚會,消除了芳華剛剛產生的瑞士人很刻板的印象。因為她在幾次出外散步的時候,迎面走來的陌生路人都會開口向她問好,但當她循聲看去時,卻發現對面的人臉上都沒有什麼表情、嘴巴也幾乎是紋絲不動的。

這讓她覺得挺詭異的,便認為瑞士人也像德國人一樣嚴謹得有點刻板了,問好其實只是深入他們骨髓的一種習慣動作罷了。

不過在這午餐會上,芳華髮現其實他們還是很會放鬆的。在她後來見識了瑞士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對滑雪有著高漲的熱情後,就徹底放棄了刻板的這一印象。本來,瑞士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這一帶靠近德國,只是略微有點受到德國人的影響罷了。

除了科裡的學習活動,醫學院內還經常舉行各種學術講座。

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主講的。內容涉及臨床的,基礎的,生物的,內科的,外科的,……,總之是涉及醫學的各個分科。

這講座大多是在下午五六點鐘的時候舉行,只要有時間芳華是一定要去聽聽的,多瞭解一些醫學各領域的新進展,總是有好處的嘛。

所以,芳華在蘇黎世醫院的學習和生活非常忙碌。

她往往早上七點就出門,晚上也常常七八點才能回到魯迪房東家,午餐和晚餐大多就在醫院食堂裡解決了。

不過有時候回來的早,她也會和魯迪一家共進晚餐,和小佩特拉做漢語口語練習,也教她寫字,還會教她唱中文歌曲,因為學某種語言的同時學唱該種語言的歌曲,有助於融入那種語言氛圍。

小佩特拉也很喜歡唱歌,不過讓芳華費解的是,她對什麼兒歌、或是流行歌曲都是一般般的喜歡,唯獨特別喜歡《青藏高原》這首歌。

芳華自己唱高音是很勉強的,她便從網上找來這歌,放給佩特拉聽,旋律基本就靠佩特拉自學了,芳華只負責解釋歌詞和指導她的咬字。

沒想到小女孩清脆的童聲唱起這歌來,還真是蠻好聽的。而且在魯迪和米婭也一致表揚和讚賞後,小佩特拉越發天天地在屋子裡“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地唱個不停了。

佩特拉還拿出自己收藏的畫冊,指著上面的喜馬拉雅山,對芳華說自己非常喜歡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長大後一定要去那裡旅遊。

芳華猜想這小姑娘之所以這麼喜歡高原和雪山,是因為蘇黎世就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北麓,在蘇黎世湖畔的山坡上就可以遠眺阿爾卑斯山的雪峰。

在湖泊、雪峰、藍天、綠地、鮮花的環境中,又是這樣富足悠閒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心性活潑開朗,熱愛大自然,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其實,瑞士整個國家的人都有著強烈的環保意識。

比如這條流經老城區的利馬特河及其上游的蘇黎世湖,在40年前也並不是像現在這麼清澈見底的。因為蘇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當年高度發展的工業使得蘇黎世湖成了汙染的重災區,湖裡的水質甚至差到不能游泳的程度。

這生活環境的急劇惡化,成為蘇黎世人的切膚之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