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輕鬆的時候,易遙、秦墨和張濱三個人在黑泉社群痛痛快快地玩了一整天。
三個人跟工人們混在一起,透過跟工人們的聊天,易遙對工藝竹編漸漸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歷史上,竹編行業大多以作坊的形式存在,竹編工藝能世代相傳依託的是華夏五千年經久不衰的師徒關係。
學徒入門、拜師都有很苛刻的條件,在很早以前學徒學成之後不會立馬自立門戶而通常是要在師傅身邊陪伴幾年甚至十幾年,這段時間徒弟的所有成果都歸師傅所有,算是報恩,跟相聲界的三年學徒兩年效力很像。
竹編的竹種很多,淡竹、水竹、剛竹、毛竹等等大約有兩百多個品種。
深入瞭解,易遙也發現竹編的編織工藝也很複雜,常見的有編織、車花、拼花、穿珠、翻簧等。
竹編工藝有三種材料處理、編織、收尾,每個過程雖然看上去簡單,但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複雜程度很難想象。
這不僅需要手工藝者有超與常人的熟練程度,還要透過多年積累的經驗,對竹篾的狀態有合理的判斷,這樣才能提升成品率。
在編制過程中,什麼材料適合做筋子,什麼篾子附和要求編織其實都有很嚴格的要求。
筋子做底,篾子編制,兩寸處分頭頸、五寸處分二頸、一尺處分三頸,之後還要進行鎖邊。
而且鎖邊的高度也有很明確的要求,拿常見的揹簍來說,小背篼一尺五寸高鎖邊,中背篼一尺六寸、大背篼二尺高鎖邊。
在鎖邊之後還要經歷楦棍的緩解,把竹編制品的開口楦圓、楦正,讓整體看上去更加美觀。
看著工人們熟練地操作,一根竹子如何處理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最後的竹編制品,易遙從沒有感受過這種溫馨的愜意。
在越來越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手工藝者用忙碌的手藝活卻傳達出了世外高人一般的恬靜、淡然。他們忙碌卻充實,勞累卻歡喜,似乎這世間的所有浮躁喧譁都與他們無關,他們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的竹子加工成各種各樣的竹編制品。
在木屋旁邊,一個破篾工人嫻熟的技藝吸引了易遙和張濱的實現。
那人已經五十多歲,卻看不出任何頹敗的氣質,他手上的劈刀鋒利無比,劈刀在竹子中間輕輕一拍,雙手抓住竹子兩側用力一拉,七八米長的竹子瞬間一分為二,伴隨著竹子撕裂的美妙聲音,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又幹練十足,簡直讓人賞心悅目。
破滅就是把竹子用劈刀分成附和規格尺寸的篾子,有些篾子需要做到幾毫米的規格,所以對篾匠的手藝熟練程度要求很高。
“吱——啦——譁——”
批、撤、拉、劃,一套動作下來,只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一根七八米長的竹子就已經被加工成了附和尺寸的篾子,整個過程充滿節奏感,篾匠的收益更是讓人身心通暢,如同欣賞一出傳統戲劇一般。
速度、準度、精度、節奏,整個加工過程所需要的專注、技術、熟練度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易遙和張濱蹲坐在篾匠旁邊,不知不覺一個上午的時間竟然就已經悄悄流完。
看到興起,張濱直接拿出手機拍攝下了篾匠破篾的整個過程。
中午,老張叔做了竹筒飯,木屋旁邊搭起簡易的烤架,眾人一邊吃著竹筒飯一邊烤肉,那股愜意和充實,是在城市飯店裡完全感受不到的。
“還生氣呢?來吃塊肉,吃飽了才有力氣生氣,你不知道生氣很耗費能量的。”
易遙衝秦墨犯貧,秦墨翻了個白眼,扭頭看向別處。
其實秦墨也知道,張豔和倪大生遲早都要走到一起,只是她努力這麼多年,突然面對這個結果一時間有些無法接受。
秦墨也並非真的怨恨易遙,只是張豔連這種事都要經過易遙告訴自己,這讓她感到委屈。
南方老闆也吃了竹筒飯,那人三十幾歲的樣子,人不高有點矮胖矮胖的感覺,一口廣東話在他尖細的嗓音下顯得有些搞笑。
老闆叫趙德發,這次來黑泉社群就是為了考察竹編制品的工藝流程和生產規模。
先前,秦延山的竹編制品就主要銷往南方市場,趙德發也是無意間在朋友的廠子裡看到秦延山的竹編制品,漸漸萌生了合作的念頭。
看他傻里傻氣的樣子,易遙幾個人都覺得這樁買賣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
下午,秦延山和老張陪著趙德發繼續參觀,易遙和秦墨去了山上。本來她們想叫上張濱,可張濱拿著手機就去了上午那個篾匠那,繼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