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部分(3 / 4)

小說:超陸權強國 作者:一意孤行

樣,正面引得是李漢的正面像,這對於他在全國範圍內的威信豎立有很大的幫助。國內既然有‘孫大頭’、‘袁大頭’、黎元、唐元,再有一個‘李元’又何妨?

徐世昌見周學熙等幾人在總統開了口之後,沒有站出身來反駁微微有些失望。便將話題轉移到下一議題:“前兩日國務會議另一議決不下的議題正是大總統之前提到的本位問題。我中國貨幣原無本位之說,只是近20多年來,各大列強均陸續採用金單本位制,我國則是主要用銀的國家,世界銀價持續跌落,我國損失不小。馬關條約中的對日賠款、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皆需摺合金幣交付,每次支付賠款時所支付的銀兩一直隨銀價的下跌而增多,而發生所謂鎊虧,並由此而使本位問題的爭論一時熱烈。光緒三十年美國國際匯兌調查委員精琦建議我國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雖被拒絕,但影響一直存在。方才聽大總統的意思,似乎日後要廢除銀本位,莫非真要實行金本位?”

“徐國務莫非有什麼不同意見嗎?”

“回大總統,我的確有些自己的看法。今天便說出來,榮各位品鑑一下。我是主張銀本位地,原因主要還是考慮白銀在我國的地位問題。大總統之前分析地很透徹。近30年來,世界銀價持續下跌。我國國內銀價遠高於世界各國,結果每年都要遭受大量的鎊虧。但是鄙人以為,金本位制雖甚美善,但我國並不具備實行金本位的條件。第一政府缺乏黃金,我國非是產金大國,黃金多賴進口,弊端如同白銀一樣。第二,百姓手中所持之銀、商賈各界所持之銀、錢莊持銀、洋人銀行屯銀,一旦政府實行金本位,必將導致國內銀價劇跌,不但百姓受害,連商業實業也要受到牽連,洋人恐怕也不會善罷甘休,很可能就此引起動盪。這,可就不美了。。。”徐世昌說得並不是沒有道理,總統也跟著點了點頭。

關於本位問題,洞察歷史的李漢對於金本位未來大勢瞭若指掌。他其實並沒有要確立金本位的意思。因為金本位雖然好,但實行起來難度甚大。正如徐世昌所說的,國內政府儲金不足千萬英鎊,完全不夠支撐一個國家確立金本位的。而且,數百年來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民間現在包括在華各大銀行,所掌握之白銀乃是一個天文數字,盲目實行金本位造成的國內銀價暴跌,的確會引起一場動盪。而且隨後不久的一戰中,因為大量的黃金從英法等國流向了美國,導致歐洲列強建立的金本位制度出現了不穩,一戰結束後列強迫於經濟危機雖然沒有明確廢除金本位,實際上其已經名存實亡了。對中國而言確實不用趕這個時髦。況且,在一戰其間作為貴重金屬的金銀價都是暴增著飛漲,中國不產銀但是國內卻擁有大量的餘銀,而且多數都是流於民間,等同於無形中便從洋人那裡討來了一筆欠款。金銀本位都不重要,學習英美兩國建立信用貨幣或者半金本位半信用貨幣才是最重要的。

“老國務的意見的確在理,不錯,金本位在我國國內暫時實行不開。但是作為世界各國的主流標準,我國日後要逐漸走向富強,還是要學習跟參考列強的成功經驗的。回頭希望財政部諸位多辛苦一些,回去認真探討下這一方面。暫時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我國仍將實行銀本位,至於金本位,不妨徐徐圖之!”

無非是個先後步驟和階段問題,金銀本位問題上李漢沒有深究的意思,沒必要。

“財政部跟兩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便是關於前清時節遺留下來地眾多制錢和銅元不知如何處理?今後既然已經確定銀元為主幣,那輔幣又該如何確定與發行。”

制錢俗稱銅錢,外為圓形,中有方孔以利於穿繩攜帶,應和天圓地方之意……制錢之鑄造,自漢代以來便是政府的專利,民間不得私鑄,有清一朝。有制錢鑄造權之機關在中央為戶部及工部,在地方為各省布政使司。戶部有寶泉局,工部有寶源局,皆因襲明之舊制,惟明代各直省鑄局皆得稱寶泉、寶源,清代則只限於京局。咸豐三年因洪楊(太平天國)起事,財政空虛,各地頗有不遵舊制增設鑄員,創錢充作軍餉。而當時各局又多系鼓鑄大錢,其後因大錢難行於市面,各局亦多相繼停閉,同時因外國銀元暢行各地,制錢的需要量自亦相對減少,同治年間鑄局劇減。及開始鑄造銅元之後。各省都視為獲利的捷徑,除寶泉、寶源二局而外,無局肯制錢。到宣統初年僅剩京師寶泉一局,然亦只是為著維持局員、局匠生活,所以沒有裁撤。

周自齊見梁士詒不願起來,只好硬著頭皮站起來道:“銀元流行前,制錢每年約鑄200萬串,前朝為搜刮百姓,每每變更制錢分量,鑄造大錢(如當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