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而已,它在皇帝的一生中是經常發生的。我不認為他會從任何別的見地來考慮這個事件。”帕爾提到的是1889年在邁爾林的悲劇,當時皇儲魯道夫開槍打死了他的十七歲情婦費特澤拉女男爵,然後自殺。他還提到九年後伊麗莎白皇后被一名無政府主義者所暗殺的事。
但帕爾顯然沒有意識到,在維也納,事情正在發生新的轉折。除阿皮斯之外,對大公之死最為興高采烈的人是奧地利外交大臣萊奧波爾德。馮。貝爾希多爾德伯爵,他是堅定的大歐洲主義者,一直以來都是奧匈帝國國內最堅實的吞併‘塞爾維亞’派領袖之一。與他意見一致的還有奧地利參謀總長弗蘭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將軍。第一次巴爾幹危機爆發時,康拉德就慫恿斐迪南大公出兵吞併塞爾維亞,還是因為奧匈帝國無法面對來自英法俄等國的壓力,並且盟友德意兩國也拒絕支援,才暫緩了吞併塞爾維亞的念頭。現在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慘遭厄運,這麼好的機會,奧匈帝國國內的擴張派們豈能放過?
素有花花公子之稱,私生活十分不檢點的奧匈外交大臣兼奧地利政府首相……貝爾希多爾德,這些年來一直飽受奧匈帝國國內各界,尤其是匈牙利貴族集團的指責跟諷刺,理由不僅因為他的私生活,還因為在任期間他的表現堪稱拙劣。拒絕了皇位第三順位繼承人卡爾伯爵提議的在遠東擴張跟發展的他,顯眼令奧匈帝國國內眾多眼紅德國在遠東勢力擴張的家族跟公司十分不滿。而且他之所以能夠出任首相,完全是因為他出身於一個貴族的、富有且具有極大勢力的家族。結合這些種種,貝爾希多爾德在國內的地位並不穩固,他迫切的希望能夠透過一場勝利,比如吞併塞爾維亞建立不世功勳來展示自己。因此和康拉德一起極力慫恿老皇帝發動對塞爾維亞的戰爭。
皇帝雖然老了,但並不糊塗,塞爾維亞雖然弱小卻絕非易取之國,而且塞爾維亞後面站著俄國,這讓他非常猶豫,面對國內擴張派的逼宮,他反駁道:“……如果它們全都向我們猛撲過來,特別是俄國,我們怎能開戰呢?”對此,他的首相跟手下的將軍們回答的十分堅決,“但是我們不是有德國的再次保證嗎?”
這位謹慎的君主很快發現他已經控制不住奧匈帝國國內的局勢,這些年來他遠離了太久的政權,他將太多的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繼承者斐迪南大公,又在斐迪南被刺後沒有第一時間重新掌握軍隊,這導致他這位奧皇,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傀儡。他的首相跟將軍們趁著斐迪南大公之死,趁機掌握了奧匈帝國。面對越來越多的請戰之聲,同時也警惕的發現了政府正在不斷的操控媒體跟各種工具煽動帝國敵視俄國跟仇視塞爾維亞。隱隱感覺到不安的老皇帝只好做出了妥協,他同意召開御前會議。御前會議上,主張戰爭的激進派和主張謹慎的溫和派僵持不下,最後勉強達成妥協徵詢德國的意見。
為得到必要的保證,貝爾希多爾德的內閣秘書亞歷山大??霍於奧斯伯爵,乘車前往柏林,帶了一封弗蘭西斯??約瑟夫寫給德皇威廉的詢問信,由奧地利駐柏林使節馬裡希??施策居尼伯爵轉交。弗蘭西斯??約瑟夫詢問,如果奧地利對塞爾維亞採取行動,它能依靠德國嗎?施策居尼星期天在同德皇的一次愉快的午餐會上,得到了答覆。會談未作記錄,但施策居尼大使報告,“即使事態發展到奧匈帝國同俄國開戰的極端,我們依然得到保證,德國出於它通常作為一個盟國的忠誠,將站在我們一邊。”
歷史的真相或許永遠淹沒在細節中而不為人所知。儘管奧匈帝國國內的媒體隨後大肆報道德奧兩國的友誼跟德皇的承諾,英國人甚至諷刺道:“那個瘋子以整個德意志帝國資源為擔保而隨便填寫的一張空白支票”。然而沒人知道的是,實際上對於盟友奧匈帝國國內局勢的變化,德皇威廉二世此時感到的是一種無力感和孤獨感。自從從遠東中國意外得知了義大利意圖背叛同盟國體系的情報後,德國一直都沒有放鬆過對義大利的拉攏跟威脅,情報機構更是做出了傾斜,每日都有大量的有關義大利高層的情報送往德國。然而,現在義大利國內,親近德國的新總理西德尼??桑尼諾處境並不是很好。義大利國內從國民到王室都對他普遍帶有敵意,這導致新政府成立以來步履維艱,不但財政困難而且得不到國內各界的支援。更令他感覺到手腳冰冷的是,義大利國內的報紙,普遍表示了對英法同盟的嚮往跟對德奧兩個盟友的敵意。而義大利國內的將軍們,原諒了那些更願意在情人的肚皮上衝刺的將軍們吧。從義大利發回來的情報總結起來只有一句………一旦全面開戰,義大利恐不可信!
威廉二世已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