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中國這個官本位的國家自古以來從不缺乏野心家,如何能夠同意建立美國式的聯邦制度。
這幾個月的有關憲法的爭議,完全可以看做是新國會大選的預演。即新總統李漢手握重兵又掌握了全國多數省份,威望也在入主中樞之後與日俱增,國內普遍呼籲他能在贏得國會大選後正式被選為大總統。國內現在的第二勢力毫無疑問是捲土重來的國民黨了。作為老牌政黨,國民黨一直以革命功勳自居。尤其之前的民國第一任國會大選,國民黨乃是勝出的國會第一大黨。國民黨的多數高層在經歷了失去手上權力的苦痛之後,以陳其美、汪兆銘等為首者更加在乎手上的權力。對於護國戰爭後新政府隱晦的削弱跟壓制國民黨發展的手段十分不滿,更希望透過憲法的制定來挽回目前的頹勢。在他們看來,李漢作為總統太過於強勢,有發展成第二個袁世凱的危險。雖然“野心”還沒有暴露,但不得不提前加以預備,憲法此時就應該如同《臨時約法》一樣發揮制約作用。國民黨內部雖然積極鼓吹責任內閣制,但據調查局傳回來的訊息,他們真正不能接受的是未來共和黨贏得國會大選做了國會第一大黨,而共和黨的幕後黨魁李漢也一併得到了大總統的位置。現在李漢的強勢,大有力壓山河的氣勢,國民黨擔心要丟了國會第一大黨組閣的權力,還要丟掉大總統的位子。雖然,他們心裡很清楚,現在的國民黨早就沒有了當初宋教仁時期的實力。
梁啟超掛帥的進步黨勢力也不可小瞧,這個當初的國會第二大黨歷經這一年來的風雨卻沒有受到多少打擊,勢力跟影響力都不差。且該黨黨員大部都是地方精英,在清末事實上的地方割據中享有了太多的好處。李漢若想加強中央集權,將不可避免地侵犯他們的既得利益。而且進步黨多數黨員大都是清末諮議局的成員,所以這些人毫無疑問是提議加強議會權力的‘議會委員會制度’的堅實支持者。
更令中央最近有些警惕的是,進步黨最近打出了‘國體聯邦、地方自治’的口號,調查局也顯示了在北京被他閒置了一段時間沒有重用的梁啟超得到了地方上幾位實權派的支援,他們似乎有意強強聯手,要在這一屆的國會大選上狠狠扇他一巴掌。
三方角力之下《中華民國憲法》遲遲不出,最終還是李漢藉助著手上越發強大的武力壓下其餘兩方,強行透過了憲法。
不過雖然憲法中明文規定未來中國是實行‘總統制’,卻沒有免去內閣總理的職位。明面上他是做出了妥協,實際上有著後世共和國跟美國國務卿制度的經驗,他有把握逐漸的定型跟弱化內閣總理的權力。
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幾番波折才方出爐想必,另一部其實意義並不差多少的法律出**並沒有受到多少波折,它便是《中華民國義務兵役法》!
民國三年來基本上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然雖然各方徵兵不斷,實際上某些根深蒂固的傳統一直仍在,最為顯著的莫過於“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傳統思想。
這話前一句倒也罷了,便是到了近代以國內薄弱的工業基礎,鋼鐵作為重要且為數不多的戰略物資自然要優先保證各種武器的製造,只有質量較差的劣質鋼鐵才會被拿來製作鐵釘。但後一句,後人往往有所誤解,以為是中華子民貪生怕死而不願投身軍旅,其實卻不盡然。數千年來頻繁開戰的中國和世界各國一般,底層普遍視投身軍旅為個人謀求晉升之道的途徑之一。只是中國古來注重男兒孝道跟責任,數千年來頻繁的戰事令這個國家幾乎每一天都有家庭因為子弟戰死沙場而慘不忍睹。再加上受到日益扭曲幕後受到統治者控制的儒家文化影響。對比前者戰死沙場後的家庭慘狀,再看看社會和民眾對於讀書人的尊重。最終使得投身軍旅建功立業便遭到了抵、制,反倒是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社會的聲音。最終便有了“好男不當兵”的錯誤認識。
在另一層面,清末新軍成立之前中國跟列強各國一樣,軍隊是一種職業,軍人理所當然地要領取軍餉以養活一家老小。但遺憾的是由於中國重文輕武傳統的存在,對軍人的待遇並不重視,軍餉對於民眾的吸引力並不高,再加上剋扣軍餉行為的存在使得軍人待遇非常低下,這自然也不能吸引有為青年的加入。“好男不當兵”其實揭示的是民眾對於軍隊待遇低下的鄙視。
而且西方列強各國已經普遍實行了‘義務兵役制’,民眾接受了這樣一種概念……當兵(指普通士兵)是為國家盡義務而非一種終身制職業,故而能接受相對較低的軍餉。因為整個服役期只有兩年或三年,縱然收入微薄也不會對家庭生活有太大的影響。而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