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邊向主座走去邊揮起右手,面向眾人揮手微笑。
這就是如今名滿天下的西部五省巡檢使李漢李易之了,如今民國西部五省地區的最高統治者,現如今更是被民間一群還未走出‘帝制’的老百姓稱之為‘西王’的存在!
“見過巡檢使!”
“我等見過巡檢使大人!”
……
屋內短暫的交耳,抱拳的抱拳,鞠躬的鞠躬,下跪的下跪,一時之間倒也熱鬧起來。眾人或許這是第一次見到李漢本人,可卻都見過這位名滿天下的巡檢使的照片,就如這鹽政處內也有他的一張身著元帥服飾的半身像掛著,高兩米,寬一米,是城中的鹽商自己掏錢模仿軍政府統一定製印刷的他的半身相片,請重慶租界區內的洋人幫忙做得,多少有些討好他的意思。
在眾人的注視下,李漢徑直走上主座坐下,他的臉上暫時還帶著笑容,右手輕輕一舉,示意眾人安靜。
“諸位縉紳、諸位父老與來賓,不必多禮,現在共和已立,咱們革命軍不興跪拜禮。鄙人就是李漢,草字易之,四川重慶人氏,早年隨父母往國外謀生,隨後回國趕上了大革命,蒙諸位革命同志抬舉,蒙大總統信任,得以執掌西部五省,如今民國新立,國內革命形勢穩定,舉國靜待大選之時。國有新氣象,咱們民間也應該有新氣象乃是,易之願與諸位川中縉紳耆老同心協力,共建美好新。四川!
……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百姓吃飯,原就離不開食鹽,然則滿清無道,墨吏橫行,百姓飽受淡食之苦,偽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興,天下騷然,食鹽不濟,湘、鄂、贛諸省百姓淡食甚苦,幸賴川中鹽商援手,方解燃眉之急,川鹽行銷中原,大受百姓歡迎,無奈滿清官場黑暗腐朽,吏、昏官與淮揚鹽商沆瀣一氣,戰事方息,便大肆侵奪川鹽引岸,不惟江西引岸盡失,便是湖廣引岸也所剩無幾,經此一敗,川中鹽商一蹶不振,昔日富榮繁華不再,顯赫一時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也煙消雲散,川南鹽都,竟成哀鴻之地,令人扼腕嘆息。”
李漢侃侃而談,句句直擊四川鹽商痛處,不過短短几分鐘的演講,竟引起不少鹽商的嘆氣連連,只是若真仔細瞧去,定然能夠發現更多的人臉上冷汗宛若水滴一般冒個不停,幸好現在大家都沒注意。
跟隨李漢一同入了廳堂內的李東來冷笑著掃過屋內那些冷汗直冒的鹽商臉上,目光最後在那一臉道貌岸然,頗有些古來能臣正氣的四川鹽政處處長邱正澤,眼中閃過一道寒光,跟門外的守衛的李漢的一個警衛使了個顏色之後,靜下神來聽李漢的演講了!
自打明清開始,國內的鹽商隱隱可分為兩大集團,一則前期以徽州、後期以揚州鹽商為主的淮揚集團,二則以富順鹽商為首的四川集團。這兩個各自把持年產近四十萬噸食鹽的份子,數百年來這兩個一直在進行著明爭暗鬥。無奈四川蜀道難且跟朝廷中樞之間的距離過遠,加上無論經濟還是影響都不如蘇皖派系,所以在朝廷之中很難找到得力幫手,結果兩大鹽商集團的鬥爭多是以四川鹽商敗北為告終。
直到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戰爭爆發,沿著長江兩岸太平軍與湘軍連番廝殺,長江交通斷絕,淮鹽無法運進,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出現鹽荒,百姓怨言載道,迫不得已,清廷這才准許川鹽少量運銷湖南、湖北,後來隨著戰爭的擴大和持續,川鹽又取得了安徽、江西等地的銷鹽引岸,大量川鹽源源不斷從四川運銷各地,那些年裡,不僅是川鹽產量最高時期,同時也是四川鹽商最輝煌的時期,所謂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就是在那一時期崛起的,當時,四川鹽商的財富積累已接近淮揚鹽商,在朝廷之中也開始物色到了較有實力的代言人。只是好景不長,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長江交通恢復,淮鹽再次大舉運銷沿江各省,並依靠多年積累的實力和人脈,迅速將失去的引岸奪了回去,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策劃下,清廷卸磨殺驢,勒令川鹽退回四川,不得再向湖南、湖北外銷。
四川鹽商自然不肯束手就擒,立即進行了強力反擊,透過在朝廷上的代言人,開始了艱苦的引岸保衛戰,那是一場慘烈的拉鋸戰,雙方在戶部、軍機一連打了幾年官司,淮揚鹽商對於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籌措軍費有大功,這兩個封疆大吏自然要投桃報李,極力維護淮揚鹽商利益,四川鹽商則搭上了左宗棠的線,為左宗棠的楚軍酬餉也立下汗馬功勞,雙方的代言人在朝堂上都擁有一言九鼎的資格,這場官司打下來,兩個鹽商集團都是筋疲力盡,眼看短期內解決爭端無望,只好各退一步,尋求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