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1 / 4)

小說:超陸權強國 作者:一意孤行

水取汁,代替食鹽,周邊居民都相繼效仿。咸豐三年(1853年),應城洞商獲准破禁熬鹽後,用廢洞蓄水,汲水熬鹽,取水一擔,可得鹽三、四斤。至此,自採膏業300年後,萌生了採鹽業。由於鹽與膏同出一洞,遂進入膏、鹽兼採期。

至光緒八年(1882年),年產原鹽約7800擔(約390噸)。光緒十年(1884年),開熬鍋16700餘爐,年產量增至58450餘擔(噸)。光緒十二年(1886年),為顧全淮鹽的引地,經督、撫衙門核減三成,每年準熬鹽11000爐,年產量降為38500餘擔(1925噸)。不過因為清末政治混亂、國內私鹽熬練猖獗,約莫每年自應城流出之鹽不在47000擔(2350噸),熬鹽戶發展至50餘家。

第九十九章 鹽業(4)

歷史上應鹽曾經有過兩次大興之舉,一是天平天國時期初期,因為淮鹽、川鹽難入鄂中,應鹽曾經一度奪下鄂中半數份額。而另一次則是辛亥革命時期,伴隨著滿清大軍南下,為徹底打壓湖北軍政府,朝廷下令禁止淮鹽、川鹽入楚,尤其是四川(河蟹)獨立前的10。11兩月,雖有徽商、洞庭商幫偷運私鹽入楚,無奈江面有那海軍封鎖,所運之鹽僅能解除武昌三鎮之需,遠遠滿足不得整個湖北以及隨後響應革命的湖南所需。而這時應鹽再一次迎來了大興之機,可惜內有江湖幫會盤剝,大多鹽商缺少資金以及軍政府支援、加上練鹽之技術嚴重落後,外有徽商、洞庭商幫打壓,僅能重新佔領鄂中、影響臨近的鄂北、鄂西之地,雖有四川光復之後,又遭遇川鹽入楚,短短一月之間失去了方才佔領的全部領地,再一次失去了崛起的機會!

李漢對於這應城不甚熟悉,不過對於這應城鹽業史卻是知之甚深,蓋因他的爺爺李正樹曾經是第三任湖北省長,也是那位親手打造了應城鹽業的張體學將軍的警衛員,他曾跟在張體學將軍的身邊,親身經歷了從1957年發現應城地下埋藏的280億噸超大型岩鹽礦藏到1965年之間的應城鹽業發展,雖然不曾參與其間,不過從他還小的時候,爺爺便經常在他耳邊提起這件令他感覺無比驕傲的事情,二十多年下來,導致他想忘記這應城鹽業史都困難。

“大帥您的意思是。。。。。”

鹽業利潤之豐厚,實在不是外人所知道的,尤其是這個年代,從生產到銷售之間,鹽業至少能夠產生高達800%以上的暴利,便是扣除了生產成本以及各地江湖勢力的盤剝,也能餘下近400%以上的暴利,因此越是實力強勁之鹽商,越能從中獲得鉅額之暴利。當然,這裡所言的乃是私鹽,並不是得了朝廷許可專賣的官鹽,因此帶有的危險性可想而知。

“鹽。。。。”李漢肯定的說道“我的意思已經十分明顯了,軍政府需要應城的鹽業熬練儘快開工,並且需要大量的鹽。。。。足夠供給湖北全境、甚至還要更多的鹽。。。。”

他話說的肯定,不過立刻就有人反駁了他:“大帥恐怕要失望了,在下趙瑜,數十年來都是與這鹽打交道。我湖北一省一月所需之鹽最低也要10萬擔,這應城之鹽多為膏礦殘帶,即便得了大帥之令解除封禁令,再集合我等應城鹽商之力,也不過能將每月所練之鹽由3000多擔提到7500,便是加上大帥所獲之礦井,也不過每月再加兩千五罷了,一月所產10000多擔鹽巴也僅僅能夠滿足鄂中、鄂西之需,根本無力再多一些!”

說話的是個看上去有些老實的鹽商,旁邊就有軍官上前一部與他介紹了此人,原來乃是這應城本地之鹽商世家,原本倒是頗有些實力,只不過這些年來隨著彭水社佔去了縣內大量的私鹽礦井,因此家道也逐漸沒落了起來。到底這個時代的商人對於官員,尤其是他們心中的大官多有些畏懼,因此語氣倒是說得溫和、誠懇!

得知眼前這位掌握了鄂中的軍政府大員似乎有將應城鹽引開放到全省的心思之後,別說是那所到之鹽商了,便是其餘商賈、甚至鄉紳之流臉上不經意之間都閃過了一絲興奮,只不過還不確定眼前這位想法的他們只能靜靜地等著,等他開口詳細道明!

“如此說來還是達不到要求嗎?”

李漢揉了揉有些酸脹的腦門,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似乎有些太過樂觀了,此時之應城並不是後世那個輕鬆能夠年產百萬噸食鹽的鹽業化工之都,也不是抗戰之前曾經年產數萬噸的新型鹽城,看來想要依靠整合鹽商們手上的資源遠遠不能達到趁機壟斷湖廣兩省鹽業,只是一想到歷史之中,那徽商、洞庭商幫以及自貢鹽商五月之間自那湖北一省捲去的數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