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軍隊的革命運動;同時宣佈成立工人民警(赤衛隊的前身),以維持首都的革命秩序;成立糧食委員會,以保證首都軍民的糧食和其他食品的供應;委派10名專員到彼得格勒各區,建立革命政權;在銀行和造幣廠設立崗哨,剝奪舊政權對財政金融的控制權;查封反動報紙,出版蘇維埃的機關報。
列寧跟布林什維克黨毫無疑問是在彼得格勒蘇維埃政權的控制權爭奪中吃了個暗虧的,不過他們也不是毫不反擊的拱手讓出蘇維埃的領導權。
革命結束後的首都區處於混亂之中,大量忠於沙皇政權的貴族勢力跟軍隊不時妄圖復辟給布林什維克黨最好的藉口,布林什維克黨藉口維持彼得格勒的穩定開始小規模的奪權跟鞏固自己的武裝力量。
布林什維克黨人比孟什維克更清楚的認識到,工人階級跟士兵才是他們的政權保證。為了鞏固工人和農民(士兵大多數來自農民)的戰鬥聯盟,布林什維克主張建立有士兵代表參加的蘇維埃。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彼得格勒蘇維埃決定作出讓步,同意了布林什維克黨的要求。
1月17日,士兵代表開始到塔夫裡達宮參加蘇維埃會議。19日,舉行了統一的工兵代表蘇維埃全體會議,10名士兵、水兵代表(其中兩名布林什維克)參加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同時,釋出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一號命令,規定在所有部隊中透過選舉成立士兵委員會、水兵委員會,各部隊的一切活動只能服從工兵代表蘇維埃和士兵委員會。其中第五條規定武器必須歸士兵委員會掌握,廢除舊軍銜,禁止軍官虐待士兵。第一號命令保證了軍隊掌握在蘇維埃手中,對鞏固革命的勝利具有重大意義。
繼彼得格勒蘇維埃之後,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都建立同樣的權力機關。在全俄蘇維埃成立以前,由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行使它的職權。
革命之後的俄國,除了工兵代表蘇維埃以外,還有另一個政府,即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府的並立,這也是革命之後俄國短時間內儘管接管了全國政權,但是仍沒有向外界表明俄國態度,並宣佈俄國大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
俄國資產階級嚴格說來就如同中國的改良立憲派一樣,他們雖然打著資產階級的大旗,實際上卻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害怕無產階級革命更甚於害怕沙皇暴。政,並不是一個真心真意革命的階級。他們很多人都是保皇派,只要求立憲,同沙皇瓜分政權,並不想從根本上推翻沙皇制度。
第六百七十四章 剎不住的馬車
1915年5月1日,駐美德國大使館在報紙上登出宣告稱,任何乘坐懸掛英國旗幟的商船的美國旅客,其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但骨子裡流淌著冒險者跟投機客以及商人血液的美國人並不相信,德國敢襲擊美國的商船,依舊我行我素。
盧西塔尼亞號是美國船籍的大西洋郵船,定點往返於美國與英國之間。一戰開始後,盧西塔尼亞號繼續從事客運業務,以方便美國和英國的戰時交流。當然,這些交流中除了人員以外,還包括英國方面急需的物資——除了軍火之外,其餘戰略物資均有運載。顯而易見,這是違反中立法的行為,所以盧西塔尼亞號不掛任何旗幟,船名也被遮蓋掉了。
戰時被稱為“大西洋快犬”的盧西塔尼亞號有足夠快的速度,可以擺脫所有的德國潛艇襲擊。
於是,滿載著1959名乘客(大部分是美國人)和船員,盧西塔尼亞號從美國紐約出發了。5月7日,航行到了愛爾蘭外海遭遇到大霧,威廉??特納船長命令把速度減慢到18節。11點30分,大霧逐漸消散。正在附近遊弋的u20號潛艇發現了盧西塔尼亞號。盧西塔尼亞的航海生涯就要結束了。下午2:12分,第一枚魚雷擊中艦橋下面的船身,緊接著,瀰漫的煤炭粉塵引起了猛烈的爆炸。
船上的旅客在驚慌失措中擁上了救生艇甲板。秩序極為混亂,因為船身急速傾斜,只有右舷的救生艇可以使用。18分鐘後,盧西塔尼亞號帶著她的1195名乘客和船員沉入了大海。不過比起兩年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幸運的是那些還來得及棄船的乘客被迅速趕來的愛爾蘭漁船救了起來,不至於在海水中凍死。
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在大西洋兩岸引起了極度的震驚。美國和英國紛紛指責這是一場殘酷的謀殺,德國的報紙則聲稱盧西塔尼亞號是一艘軍火船,否則不會這麼快沉沒。美國國內“立刻對德國宣戰”的呼籲聲囂日上。德國迫於輿論壓力,同時因為需要穩住美國人,不但承諾不再攻擊美國船,而且還付出了鉅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