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民國的擋箭牌。
計劃初步開始於15年中,民國透過背後扶持日本革命黨人、海軍南下派,甚至派遣調查局特務在日本活動,透過煽動媒體跟民意,將原本壓倒性的傾向於北上向大陸擴張的聲音,逐漸兩極分化。為了達成此目的,民國為此做了許多。首先成立了東北、華北、華東三大軍區,近四十萬軍隊枕戈待旦,一批又一批的永久性軍事建築被建設完成,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到民國高層跟軍事機器對於日本的警惕。同時,民國無視中日停戰協議打著預備役的大旗大肆擴充軍事力量。同時透過將這些訊息傳到日本國內,向當時已經全身心投入享受歐戰紅利,不願意開展破壞了天賜良機的日本國民跟有志之士宣揚,以逼迫日本人相信,他們的軍隊若再想踏上民國國土,勢必要同民國國防力量展開殊死之戰,就算是勝利了,也不外乎是一場日俄戰爭式的慘勝。
事實上,大隈重信時期的日本國民逐漸趨於穩定跟追求財富、平等,儘管不甘心失去滿蒙的陸軍還在叫囂著報復跟北上,但響應者寥寥無幾。李漢勝利了,憑藉著對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國民對於可能影響到他們生活水平的戰爭的不滿,贏得了勝利。
辛亥年之前,日本國內北上派與南下派力量對比過於懸殊,但是到了15年16年,日本國內的南下派聲音逐漸漸長,尤其是海軍多數高層跟幾位元老都開始南望之後,南下派勢力暴增,雖然仍舊不能與北上派正面對壘,但也擁有了影響日本朝堂決策的能量。
這其中,日本海軍起到了主導作用。日本人對於馬六甲海峽跟南洋豐富的物資覬覦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尤其是在李漢的蝴蝶效應之下,德國吞併了荷蘭,迫使荷蘭滅亡。荷屬東印度殖民地也隨著荷蘭政府的滅亡,王室流亡英國而成為了別人盤中的肥肉。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對於南下的**更是難以抑制的增強了。
最終。鄭和計劃的第一主戰略成功,日本南下派在朝堂上第一次在面對北上大陸派成功,數萬軍隊跟數十萬噸戰艦南下,荷屬東印度殖民地被日本佔領,日本不但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改寫了英國人獨霸這一戰略要地的情況,更是與英法美三大海軍強國交惡,成功吸引了三國的矚目。
歐戰結束之前的時間裡,英法等國為了不失去日本這個主要盟友國,可以選擇暫時無視南洋問題,但是很難說歐戰結束之後,他們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來。尤其是英國跟美國,英國一直將馬六甲海峽視為自己的禁臠,南洋也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而美國在太平洋上面臨日本海軍的直面威脅,同時唯一遠東殖民地菲律賓,也被日本三路包圍。是斷不可能,坐視日本得意的吞併整個南洋的。
而且雖然從短時間來看,因為李漢的戰略,增強了日本的國力。實際上卻不然,從南洋到日本本土距離何止萬里,日本海軍因此被分割成了南北兩部分,同時日本還要每年撥出鉅額經費發展殖民地工業、礦業跟鐵路,派遣大量駐兵駐紮南洋殖民地。
所以,只需要派出幾支成規模的海軍力量,便有希望將日本本土跟南洋殖民地之間,分隔開對付。
鄭和計劃的第一步成功之後,李漢又開始了下一步的安排。
對於如何從日本手中收復失土,他跟總參、陸海軍部高層密集研究過多次,最終確定了一點,那就是日本的陸上力量已經不足以威脅到民國,所以收復遼東半島並非難於登天。畢竟從14年到現在,他們在東北建設了數千裡的陣地跟5萬多座永久性工事,鎖死了日本人從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甚至海參崴地區向東北進攻的可能性。
除非日本人在戰爭爆發半個月內,便向東北地區投入40萬以上的陸軍,並調集2000…3000門火炮,300…500架效能還在民國飛機之上的戰機。才能在民國反應過來之前,完全摧毀東北軍區的防禦線。否則,北方陸地戰爭的勝負,從一開始便掌握在民國手中。民國反攻佔領朝鮮半島的機率較低,但是收復遼東半島,逼迫日軍撤離並非難事。
戰爭最困難的,實際上還是收復臺灣這一戰。因為中日兩國的羸弱海軍對比……
“目前,我軍前線一線部隊已全部部署到位,按照作戰計劃,東北軍區、蒙古軍區、伊上軍區、華東軍區、華北軍區現有三十八個師將改編為九個軍。一旦開戰,第一軍、第二軍將對遼東半島發動強攻,確保在十個月內,清除日本除旅順以外的全部軍事力量。第三軍、第四軍,將向朝鮮半島發動全線強攻,屆時第五軍除了配合策劃進攻外,仍需領命警惕來自海參崴方向,我們擔心日本人到時候很可能將從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