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漢的計劃下,中國以德國為師。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學會了製造潛艇,這離不開李漢的戰略指導,但更離不開德國造船專家的技術幫助。雖然德國人也留了一手,並沒有將一些最新技術轉讓民國,加上民國工業基礎的不完善,在前期走了不少彎路。不過若是沒有沒有德國的技術專家和精良裝置;民國也不會成為能夠製造遠洋攻擊型潛水艇的國家之一,要知道就連日本,如今尚且只能生產一些技術落後的老式近海潛艇,還毛病多多。
由於遠洋攻擊潛艇的製作成本加技術要求過高,民國雖然已經具備了生產能力,但是並沒有將生產中心全部放在遠洋攻擊潛艇的製造上,自13年位於武昌的潛艇製造廠建成之後,在15年之前民國都是以生產近海型防禦潛艇為主,雖然只能在近海150海里內進行防禦,但是對於民國而言已經足夠了。
過去六年裡,得到了民國部分海軍軍費,同時也得到了政府秘密財政支援的民國各大潛艇生產廠,共建造了100多艘潛艇。其中有70多艘都是近海型防禦潛艇,真正擁有中遠端遠洋攻擊能力的遠洋型攻擊潛艇,民國只建造了23艘。
這不僅是因為遠洋型攻擊潛艇的成本幾乎相當於近海防禦型潛艇的三倍左右,還牽扯到生產週期。德國發達的造船業跟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