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此寫道:“……南洋之資源雖已入我帝國之手,但北有英法阻路,東有米國,南有英人之殖民地澳洲。看似潛力無限,實則已無擴張之前途……北上乃我國之國策。大陸之資源非比海島,或百倍而不止。今日中國之資,餘蓋以為中國之所以能在幾年間有復甦之相。除中國之總統之政治外,豐富百倍於我帝國之資源,乃為中國自歐戰中累計鉅額財富,為擴軍打下堅實之基礎!”
寺內正毅召見他,他直面而言:“此乃萬古少有之大機遇也,北之惡鄰露國爆發革命。如今國內社會之黨人粗鄙不堪,少有能賢之臣。因此不但內有前保皇派作亂,外有英法諸國敵視,出錢出資以遏制之。我帝國當抓住此時機,以雄兵出之以干涉。一來可為我國獲取重利,二來也可重創露國,三來可趁機圖謀北據大陸一部以為根基。至於中國,如今氣候已成,有三百萬之軍,或戰力不如我帝國,但不宜輕易挑釁之,以免兩國惡戰交連,錯失擴張之良機!”
儘管日本國內爭議不斷,但寺內正毅還是決定出兵干涉俄國革命。他一邊派人跟沙皇一家談判,以出兵鞏固其政權,換取沙皇在西伯利亞權益裡對日本做出妥協。同時,他一邊跟俄國臨時政府談判,一邊向英法協約國做出暗示,日本可以派兵干涉俄國革命,但是兩國需尊重日本對南洋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統治,並暗示需要協約國給予部分物資及軍火支援。
俄國臨時政府及沙皇不願意在西伯利亞過分出賣主權,但考慮到日本的強大,一旦日本干涉俄國革命,蘇俄政權無疑將多了一個大敵。最終經過今次磋商後,沙皇率先點頭,不過因他已經宣佈退位,並且尚未掌握臨時政府,此保證並無任何效用,而高爾察克等臨時政府高層則對於沙皇與日本的暗中交易不輕易表態。他們既不願意放棄日本這一主力,也不願意輕易揹負賣國之罪名。
協約國對於日本的要求也是爭吵不斷,法國主張對日本做出妥協,可以承認其對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佔領。英國雖然不願意,但是也能夠接受部分妥協,同時也願意向日本增加採購,以鼓勵日本政府出兵。而美國則拒絕承認日本在南洋的擴張,但也答應若日本向西伯利亞進軍,他們可以向日本支援部分軍火。
經過了半個多月的談判,寺內正毅政府最終在九月中旬向協約國做出了妥協。因為他們很清楚高緯度的冬天有多恐怖。而一旦時間走到了十一月,他們若還不能在西伯利亞建立一些穩定的基地,士兵被暴露在寒冬之中,死亡將是最直接將面臨的事情。
最終,儘管協約國未在南洋東印度群島殖民地問題上做出表態,但日本仍於9月19日釋出了出兵宣言,隨即一個師22000人開往庫頁島。陸軍乘機侵入東西伯利亞,派兵佔領俄國鄂霍次克海沿岸大片肥沃土地,並組織了親、日政權,企圖以此穩定建立西進橋頭堡,並壟斷西伯利亞市場和經濟資源。
10月底在西伯利亞展開的日軍已達72000名,是西伯利亞以東基本上被日軍佔領,其中日本人尚在距離中國新劃定的邊境線只有十五里的地方建立軍事哨所,遭到中國跟美國的抗議。
陸軍行動造成了雙重外交,美國立即提出抗議,原來支援出兵的元老和國內輿論也轉向反對。
第六百九十一章 重要
1917年的九月革命,布林什維克黨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奪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權。隨後,革命形勢以雪崩速度蔓延到俄國全境,在遠東的海參崴等大中小城市到1918年2月前都成立了布林什維克控制的蘇維埃政權。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簽訂了《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因為此時的黑海被奧斯曼土耳其封鎖,協約國物資不可能海運到沙俄的烏克蘭,為此,英國與法國決定武裝干涉蘇俄革命,以阻止協約國儲存在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戰爭物資落入蘇俄或者德國之手。同時,他們也為了幫助捷克軍團推翻從伏爾加河到中國控制區的鐵路沿線的布林什維克地方政權。以達到最終支援俄國白、軍重新奪取全國政權,俄國恢復歐戰的東線戰場,並重新承擔沙皇時期一切債務跟責任。
由於英軍、法軍都深陷歐戰的西線戰場,沒有足夠的軍力直接干涉蘇俄革命,為此英法從外交上積極拉攏、推動美國、日本等協約國成員以及中國這樣的跟蘇俄有著直接領土矛盾的國家派遣軍隊干涉俄國革命。
中國雖然一直都未表態,但是日本突然的出手著實令英法兩國滿意。日本軍隊藉口干涉需要鐵路補給物資,要求中國開放‘西伯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