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陰謀與陽謀(2 / 5)

皇帝?

這番話,著實說到皇帝心坎裡去了。

他又何嘗不是這麼想的?

其實在歷史上,皇帝之所以和王文川分道揚鑣,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這裡。

王文川本身是個非常固執的人,凡事喜歡大包大攬。而皇帝站在他身後,總是會覺得,有些不自在。

很多事情,王文川自己就辦了,皇帝有不同的想法,也得考慮王文川的看法,很多時候還要妥協。

久而久之,皇帝自然會覺得,王文川跟文君實他們這群人沒什麼區別,多多少少會有些疏遠。

一旦新法出了問題,皇帝的第一反應不是自己承擔責任,而是覺得,這是你王文川大包大攬所帶來的問題,你自己要背全鍋。

所以到後來,皇帝疏遠了王文川,自己親自搞了元豐改制。

雖然元豐改制的效果還不如王文川變法,但這畢竟是皇帝自己要乾的,他自己就是第一責任人,自然找不到人甩鍋,這事就這麼繼續下去了。

這充分說明,任何一位皇帝都想集權,都不想跟宰相分享自己的權力。

盛太祖給出的答案是,直接取消宰相,自己把所有活全都幹了。

而在齊朝,皇帝並不是不想這麼幹,只是他們沒有看到這麼幹的可行性。

盛太祖是草莽皇帝,他從基層做起,什麼都懂,自然不需要宰相的幫忙;但此時的皇帝就是個普通的守成之君,不可能有盛太祖那種變態的能力。

他想自己跟文官集團打擂臺,那是不可能的。

可如果,王文川站在他這一邊呢?

皇帝的臉上露出了振奮的神色,但緊接著,他又有些猶豫:“王卿,此事……真的可行?若是可行,朕又該如何去做?怕就怕……天下大亂啊。”

顯然,皇帝的擔憂不無道理。

這些士大夫的勢力太大,哪怕是皇帝,也要忌憚三分。

如果此時他真的硬來,必然招致群臣的一致反對。到時候,他可就真變成光桿司令、孤家寡人了。

真到了那一步,輕則政令不通、皇帝的旨意進行不下去;最嚴重的情況,皇帝甚至有可能被廢。

楚歌早有準備,表情中帶著蠱惑:“官家放心,臣自有良策。

“此事自然不可一蹴而就,務求循序漸進。

“而其中關鍵在於,官家要分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皇帝表情更加迫切:“如何分辨?”

楚歌微微一笑:“官家還記不記得,阿雲案?

“簡而言之,認可官家的便是朋友,而不認可官家的,便是敵人。

“若是有些人,連官家救一個弱女子都不同意,連官家改幾條法條都不同意,那他們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自是一目瞭然了。

“至於如何處置這些人,也簡單。

“先剪其枝葉,再斫其主幹,循序漸進而已。

“官家儘可將這些事情交給臣,至於這些空缺出來的位置選用何人,官家可自決。”

至此,楚歌終於把自己的陰謀,給和盤托出。

當然了,對於文君實這樣的官員來說,這或許是一次陰謀,但對於皇帝來說,這卻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陽謀。

楚歌已經把整個計劃九成的內容給毫無保留地向皇帝說了出來。

而剩下的一成,才是他的私心。

整個計劃的突破口,正是皇帝對於權力的渴求。

此時朝堂中分成了兩黨,一派是以王文川為首的新黨,而另一派則是以文君實為首的舊黨。

他們有許多的不同之處,但卻有一條相同之處,就是都想用相權死死地壓住皇權,而不願意交出半分。

文君實是如此,王文川也是如此。

所以,皇帝其實很鬱悶。

他想有所作為,所以支援王文川變法,但自始至終,他也沒有真的信任過王文川。因為王文川也不想跟他分享權力。

當然,這並不是說王文川貪戀權力,更有可能是王文川打心底覺得,這些事情就該是宰執的,皇帝不該插手,也不該過問。

這是當時所有士大夫的共識,王文川不可能像楚歌一樣看到數百年後的世界。

這也算是某種時代侷限性了。

所以,變法的這些事情,雖然經過了皇帝的點頭,但皇帝的支援卻並不堅決。

稍有動搖,結果就是王文川被罷相。

而現在,楚歌率先突破了這個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