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頡利可汗雖然很高興,但也沒有完全相信趙德言所說的。
他還是更希望趙德言能夠在制度建設上,為突厥人發光發熱。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訊息從長安傳來,頡利可汗也不由得對於梁朝內部緊張激烈的政治局勢越發關心起來。
此時,梁朝的朝堂明顯已經分成了兩派。
其中的一派,是梁高祖和太子。這兩人在梁朝征戰天下的過程中都沒有出什麼大力,充其量只是坐鎮後方、督運糧草而已。
但偏偏梁朝統一之後,他們卻是地位最高的兩人。
而另一派,則是齊王和衛王。
雖然衛王的年紀更長,也立下了赫赫軍功,但總的來說,他主要的才能還是在陣前肉搏,並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才能,自然也不適合做皇帝。
而齊王雖然年紀輕輕,在軍事上卻才華橫溢,每次領兵打仗他都是一把手,在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
而衛王可能是因為與齊王南征北戰的原因,明顯跟齊王走的更近。
這兩人的結合,讓許多武將牢牢地圍繞在他們周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能夠明顯感覺到,兩股勢力的鬥爭已經逐漸趨於白熱化。
而更要命的是,這些在打天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們,也分成了兩派站隊。
其中,太子黨以太子為首,平陽公主、魏徵、尉遲敬德輔左,梁高祖隱約站在後面拉偏架。
這很合理,因為在最初,平陽公主聚嘯關中就是與太子互相配合,而魏徵投靠梁朝之後就立刻被授予太子冼馬的官職,是太子手下的一號人物。
很多人甚至猜測,魏徵的這許多毒計,太子也都是知情的,甚至是參與了謀劃的。
而由於受到平陽公主的影響,從劉武周、王世充那邊投降過來的尉遲敬德,也站在了太子一邊。
而齊王黨則是以齊王、衛王為核心,征戰長安時的閻立德、討伐王世充、竇建德時發揮重要作用的程知節、秦叔寶輔左。
雙方勢均力敵,就像提前分配好的一樣。
當然,除此之外整個梁朝還有很多優秀的文臣武將,但他們要麼是選邊站隊,要麼是保持中立。
這種局勢,顯然比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之變還要更加兇險。
政變,不怕單方面吊打,就怕菜雞互啄。
因為單方面吊打可以讓政變很快結束,對國家的危害降到最低。像真實歷史中秦王的玄武門之變就是如此。
但菜雞互啄,卻會讓兩股勢力不斷死掐,持續消耗一個國家的國力。
而現在太子黨和齊王黨,就有點菜雞互啄的意思。
越來越多的訊息傳到頡利可汗耳中,比如,太子今天又想設宴毒死齊王、齊王沒去啊,又比如,齊王請太子去打獵,悄悄安排了一匹烈馬想摔死太子,但太子沒上當啊,之類的。
這些情報放在一起,就連長安城中的普通百姓都知道,要出大事了。
而頡利可汗自然是喜出望外,一邊讓趙德言改革制度、以更快的速度集中手中的權力,一邊也厲兵秣馬,準備南下大幹一場。
終於,在焦急地等待了幾個月之後,頡利可汗終於等來了他想聽到的訊息。
政變果然發生了!
而且,這次政變的結果相當慘烈!
根據長安傳來的情報,說是太子在經過玄武門進入皇宮的時候,被齊王和衛王聯手埋伏,但在尉遲敬德的捨命護衛之下,他逃出了玄武門,回到太子府發動了自己的私兵。
而齊王和衛王也帶領自己的私兵,雙方在宣武門內展開一場廝殺。
當時具體的情況無人看見,畢竟是在深宮之中,但兩撥人馬披甲持槊地衝進去,而且喊殺聲震天,這事是絕對不會有假的。
之後,就下了將太子之位和朝政大權全都交給齊王的詔書。
這意味著:這場慘烈的廝殺還是以齊王和衛王的勝利而告終。
這也很合理,畢竟齊王和衛王才是動手打天下的,能征善戰,太子就算有尉遲敬德幫忙,也很難翻盤。
但是,政變卻並未由此結束。
太子似乎早就準備了後手,他帶著尉遲敬德、魏徵殺出了長安城,跑到了洛陽。
洛陽雖然是被梁軍攻陷的,但魏徵在這裡經營許久,根基深厚。
太子以洛陽為中心,號召天下勤王。說齊王和衛王大逆不道、逼父篡位,請天下人一起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