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方面可以說是做到了一名皇帝的極致。
要說千古名君,盛太祖可以毫無疑問地坐五望三,綜合評價來看,還是不如梁太宗的。但唯獨有一點,盛太祖可以說是完勝,那就是壽命。
梁太宗只活了五十二歲,而盛太祖則是活了七十多。
而且,盛太祖晚年一不迷信長生和丹藥,二沒有驕奢淫逸昏聵暴虐,除了因為太子早亡而不得已殺了許多可能威脅王朝的重臣之外,可以說晚年直到老死,也基本上保持了一個明君的晚節。
這一點固然是因為盛太祖天賦異稟,身體素質實在太過逆天,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二人在軍事風格上的不同。
總的來說,盛太祖用兵,還是個比較講道理、重視長遠規劃的人。
他既然是起於行伍,那麼單兵作戰能力肯定也是不弱的。但在勢力逐漸發展起來之後,他就幾乎不再親自統兵,而是將統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交給那些信任的將領,比如谷遠將軍。
到後來他親征北蠻,也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而此戰又太過重要,所以才決定留太子監國、御駕親征。
但總的來說,盛太祖用兵更講究勢。
就像他在滅北蠻的過程中,打通了山東之後也沒有貿然進攻都城,而是力排眾議,決定先迂迴一番,“剪除羽翼”,將都城周圍的殘餘勢力全都消滅完畢之後,這才一舉拿下都城,滅亡北蠻。
像這次的打法,整體還是以大勢為主,大勢已成,才有三天不解甲的玩命追擊。
只不過這種玩命的事情,盛太祖也不常幹。
要不是因為此戰太過重要,必須得儘可能多地殺傷金人的有生力量,盛太祖也不會自己親自上。
雖然盛太祖看起來很肝,但他的肝主要都是在朝堂上。而且他的工作比較講究方式方法,每天的休息時間還是在努力保證的。
這也是盛太祖能夠長壽的原因之一。
但梁太宗就不一樣了,像這種“三日不解甲”、一追砍敵人就追砍三天三夜的操作,對梁太宗來說簡直就是基操,差不多每次都是這麼幹。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他的身體才在中年之後每況愈下,五十二歲便駕崩了。
只能說,掛逼和掛逼之間,亦有區別。
有些人的掛是武力掛,開啟之後就一路無雙,但用的多了容易崩;而有些人的掛卻是持久掛,開啟之後或許起步走得比較慢,但持久力會讓朝中官員懷疑人生。
……
京師城門敞開,百姓夾道歡迎。
對於這位凱旋而歸的皇帝陛下,百姓們不論如何激動,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簡直就是天降救世主!
原本整個京師已經岌岌可危,京師中的數十萬居民都要變成金人屠刀下的魚肉,可鄆王的到來,不僅解了京師之圍,還讓原本可能發生的靖平之恥,變成了靖平大捷。
前幾日靖平大捷的訊息傳來,百姓聽說金人死傷盈野,全都是大喜過望。
連續幾日,京師中都已經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
而現在皇帝御駕親征回來,更是會受到百姓熱情的擁戴和歡迎。
樊存回到皇宮之中,接連下了幾道詔令。
首先,對於那些俘虜的金兵,凡是金人,一律在京師中的鬧市斬首,分期分批,讓京師百姓看個痛快。若是被金兵裹挾的籤軍,就想辦法改造、訓練後編入軍中。
也正好趁此機會,對整個齊朝上下的兵制進行一次深入的改革。
都說殺降不詳,但樊存又不在乎這一點,而且,這些金人殺降就少了?都是死硬分子,必須殺。
而且,我不是留了一些籤軍沒殺嗎?那就不算殺降。
其次,放出訊息,齊英宗失散於亂軍之中,下落不明。
其實齊軍找到了齊英宗的屍體,但是樊存考慮著,如果真的給他收屍,那他畢竟也是齊朝的皇帝,還得大操大辦一番。
不太好,他不配。
所以,乾脆就說齊英宗失散於亂軍之中,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也就不能武斷地說他已經死了,這國喪的事情就可以不用辦了。
什麼?你說既然失蹤了那得去找?
沒問題,朕已經派西軍去找了,但是找不到那不能怪朕。
找個十年八年的,到時候估計也沒人記得這個事情了。
最後,就是回到皇宮之後,從種平遠手中再度接過武德司,開始算舊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