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
李鴻運仔細品味著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對於一名歷史系的學生來說,武德九年是一個相當敏感的時間節點。
因為正是在這一年,秦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成功幹掉了對自己王位有威脅的所有人。
所以,武德九年也是梁高祖在位的最後一年。
而在秦王登基之後,年號就改成了“貞觀”,也就是數千年來堪稱文治武功最為鼎盛、為後世所有皇帝和臣子教科書般的貞觀之治。
但武德九年還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渭水之盟。
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得到訊息,知道這是整個梁朝最為脆弱的時刻。
於是,頡利可汗的大軍兵臨長安城下。
至於頡利可汗帶了多少大軍,史料記載不詳,有記載四十萬,有記載二十萬,但不管具體是多少,頡利可汗一定是幾乎帶著舉國之兵前來的。
除了頡利可汗自己的核心嫡系部隊之外,必然也帶了大量的從各部落徵召而來的騎兵。
史料記載,突厥的部隊在渭水對岸佈陣,旌旗飄揚數十里。
只不過這次並沒有爆發出決定兩國國運的大戰,此時已經成為梁太宗的秦王設疑兵之計,親率六騎至渭水邊,隔著渭水與頡利可汗對話,指責頡利可汗失約。
而後,梁軍趕到,來到太宗背後大展旌旗。
頡利可汗見到梁軍軍容大盛,不敢與梁軍硬碰硬,雙方就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簽署盟約,斬殺白馬立盟。
而後,頡利可汗率突厥騎兵返回,一場大戰偃旗息鼓。
在這個過程中,梁朝向頡利可汗繳納了一些金帛財物,而頡利可汗本來說要獻上馬三千匹、羊萬口,但太宗並沒有接受,而是讓突厥返還這次入寇時擄掠的百姓。
於是,雙方進入了三年的和平期,直到三年後,突厥被梁朝所滅。
而從此時的具體事件來看,應該正是宣武門之變後、突厥大舉入侵的時間點。
“難道說,這次的扮演物件,是突厥人?
“應該不會,畢竟《暗沙》中還從未扮演過異族。”
李鴻運下意識地以為這次還是扮演梁太宗的敵人,但轉念又一想,覺得不太可能。
《暗沙》中玩家從未扮演過異族,這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如果扮演頡利可汗的話,想要贏,簡直太簡單了。
《第一氏族》
渭水之盟以前,突厥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可以說是頡利可汗一生的巔峰之筆。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從歷史上拿掉梁太宗這個人,鼎盛的梁朝將不復存在。不僅如此,整個華夏可能會提早進入齊朝那種被異族蹂躪、統治的大黑暗時期。
在當時的大局勢下,梁朝與突厥之間的爭霸戰,將直接決定整個世界的局勢,也將決定華夏未來的歷史走向。
東突厥,正是梁朝初年各個割據軍閥勢力的後盾,也是內地戰亂的策源地。
這隻黑手不斷推波助瀾、削弱中原。
而在東突厥扶持的各個勢力被秦王滅掉、中原一統之後,東突厥也終於坐不住了,他們從幕後走到臺前,頻繁入侵,繼續擾亂新生中原政權的安定和發展。
當然,站在突厥人的角度,這是你死我活的戰爭,對死敵下狠手,也是無可厚非的行為。
雙方並無任何和平相處的可能性,不是你滅掉我,就是我滅掉你。
和平,只不過是暫時的休戰。
而有意思的是,雙方都各自經歷了彼此最為虛弱的時期。
玄武門之變時,正是整個梁朝最為虛弱的時期,此前高層剛剛因為政治爭鬥而混亂不堪,整個國家也因為剛剛從持續的軍閥混戰中恢復過來、戶口數銳減。
而且,貞觀年間記載的天災不斷,由此可見武德年間的情況應該也太好不到哪去。
另一邊,東突厥其實也在從鬆散的遊牧部落汗國向更高階的政治實體演進的過程之中。
東突厥的牙帳已經南壓到定襄,大量中原人往附,而中原的割據勢力也紛紛受東突厥的封號,突厥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斷地正規化。
頡利可汗正在努力構建屬於自己的中央集權模式,而這一行為引發了突厥貴族的反彈。
再加上天災,所以給人一種東突厥內憂外患的感覺。
可實際上,如果頡利可汗真的能挺過這一最危險的階段,成功整合了內部,那麼再度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