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解決方案(加更求票5)(1 / 3)

所謂的空印案,概括起來其實並不複雜。

按照大盛朝的律法,各縣收上來的財稅要層層上報,州府核算各縣上報的財稅,一直到戶部。

等戶部將全國真實入庫的財稅核算完畢之後,再與各地上報的財稅數字進行核對,確保兩個數字能夠一致。

如果不一致,那麼就要打回去重新核算。

但在大盛朝初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實物稅,也就是裡面不只有銀兩,也會有糧食、布匹、絲綢、鹽等等。甚至可能還會有硃砂幾兩之類的零碎物件。

由於各地的財稅送到京城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導致實際入庫的實物與之前各縣統計的實物稅相比明顯變少、數字對不上,這個時候就要打回去重新稽核。

而古代的交通不夠發達,很多地方往返來回比較麻煩。

所以早在北蠻時,各級官吏為了省事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讓地方的官員攜帶蓋著空白官印的賬簿進京,到戶部核算之後再填寫,確保兩個數字必然能對得上。

而在大盛朝建立之後,很多官吏其實還是前朝的。

畢竟在古代,能讀書、能做官的往往都是地方的世家大族,或者至少是有一定基礎的人。改朝換代時,大盛朝也不可能將這些人全都棄而不用,那樣會引發很大的問題。

所以,這其中的許多官吏,尤其是地方的吏員,其實跟之前是同一批人。

這些人自然順理成章地按照舊時的辦法來搞,拿著蓋了印章的空白賬簿進京,交上一份絕對不會出任何紕漏的賬本。

但是對於盛太祖來說,這顯然是無法容忍的事情。

為什麼要求層層核查、對不上賬就要打回去重新核算?

就是因為稅賦是國家的根本,這其中貪汙舞弊的空間太大,所以哪怕步驟繁瑣、過程麻煩,也要去摳這些細節。

這樣拿著空白的賬冊進京,然後想填多少填多少,那記賬還有什麼意義?

乾脆連記賬都省了,你們地方交多少戶部就收多少,不交就不收了,豈不是更方便?

所以盛太祖大怒之下一查到底,將所有涉事的掌印主官和副官都進行了處罰,主印官斬首、副印官杖刑罰後流放。

楚歌大概瞭解了一下,此時他遇到的這個案件,跟盛太祖當年遇到的情況幾乎可以說是如出一轍。

至於這到底是不是冤案,楚歌倒是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不是冤案?

肯定不是。

一群地方財政官員和一群中央財政官員不遠千里相聚在一起,在已經蓋好章的空賬冊上商量著填寫繳稅數目,然後美其名曰是為了省事、提升行政效率?

但凡皇帝不傻,應該都不會信。

這甚至已經脫離了做假賬範疇,已經是最惡劣修改原始資料。既然這個數字是大家商量著來,那各府各縣實際收上來、層層核對的那些資料還有什麼意義?

反正你們看著填不就完了嗎?

大盛朝之前的各朝各代都是收實物稅的,也沒聽說過歷朝歷代都用空印。更何況大盛朝有一千多個縣,其中也有一多半是沒有用空印做賬的。

在空印做賬的這些府縣中,反而有很多都是京城附近的府縣,快馬往返一兩日就可以到的地方,也用空印。

這要說是為了提升行政效率,那確實有點太侮辱人的智商了。

這些官員的任務就是核算清楚所有的資料,核算不清的話,盛太祖也只是讓他們回去重新核算。

地方官的任務就是核算這些資料,結果核算了一年,算來算去對不上,竟然還理直氣壯?

更離譜的是,這些人為了圖省事,直接就自己帶著空白賬簿來隨便填。

拿著前朝的慣例來做本朝的事,還振振有詞?這種人被殺一批確實是不冤枉。

其次,這裡邊有沒有被冤殺的官吏呢?

這個無法證實,但多半是有的。

但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也很難區分。

因為這個案件的關鍵在於,空印的操作方式會給整個財政系統帶來巨大的漏洞,很容易產生舞弊的行為,而且極難追查。

有多少官吏借用空印斂財?又有多少官吏只是借用空印來省事?

這幾乎是一個無法查證的問題。

而對於盛太祖而言,要他相信這些官吏單純是為了提升效率?那是不可能的。

楚歌也不信。

就像現在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