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便處理了這些突厥叛軍,李鴻運親自指揮的虎牢關之戰也仍舊艱難。
甚至可以說是花式失敗。
第一次失敗,是在王世充的偶然一次突圍時梁軍圍剿不利,敗了一仗,被迫後撤。
雖說後撤之後李鴻運又很快組織人手殺了回去,但這卻在之後去虎牢關據守竇建德的時候埋下了坑。
秦王和齊王一起去虎牢關據守竇建德,而歷史上,被嚇破膽的王世充壓根不敢再出戰。
可沒想到,這次或許就是因為梁軍之前的一次敗仗,讓王世充並未完全變成驚弓之鳥,而是在秦王和齊王都離開之後,強行組織手下已經餓著肚子的兵卒殺了出來,把梁軍打了個猝不及防。
這一戰,梁軍的損失雖然不算太慘重,但王世充計程車氣大振,還搶到了許多輜重補充。
這又為王世充的下一次出擊埋下了伏筆。
在齊王和秦王在虎牢關與竇建德對峙期間,王世充不斷率軍出戰,連戰連捷,讓圍攻洛陽的梁軍損失慘重。
李鴻運很氣,於是再次重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圍攻洛陽的時候一直嚴加提防,王世充只要敢出城一次就痛揍一次,揍得他心膽俱裂、不敢再出城。
第二個辦法就是乾脆把秦王留下繼續攻洛陽。
李鴻運考慮了一下之後還是選擇了後者。
因為第一個辦法需要他再繼續打一次圍攻洛陽的大戰,太浪費時間。
而將秦王留在這裡,既可以確保萬無一失,又能讓秦王不會到虎牢關搶自己的功勞。
雖說有點大材小用了,但對李鴻運來說,他此時的唯一目標就是成功通關、贏得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失敗,是因為竇建德莫名其妙地早了三天趕到虎牢關,先一步佔據了關城。
李鴻運瞬間傻眼,原定的劇本全部作廢。
在竇建德的優勢兵力之下,梁軍雖然作戰英勇,但卻仍舊難以阻止敵人來到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合兵。
李鴻運只好再次重新開始。
他覆盤了一下原因,發現是不是因為竇建德早了,而是他晚了。
按照原本的歷史,鎮守虎牢關的將領先一步投降了梁朝,所以秦王才日夜兼程、以最快的組織精銳騎兵前往虎牢關接手。
但這次不知道為什麼,這位將領竟然猶豫了,一直到三天後才下定決心要投降梁朝。
所以等李鴻運扮演的齊王接到訊息趕過去的時候,已經晚了。
李鴻運很氣,他分析了一下原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可能是自己的威望仍舊不如歷史上真正的秦王,尤其是在禮賢下士、賞罰分明這方面的名聲,不如秦王。
所以這名虎牢關的守軍將領才會猶豫,可能是覺得自己來到齊王手下之後不見得會獲得足夠的優待。
第二個可能是他沒有主動地派人去遊說、策反,而是被動等待。
史料上記載了虎牢關守將獻關的事情,但卻並沒有說這名守將的心路歷程。
李鴻運之前下意識地以為他是來主動投效的,此時一想,卻覺得事情可能沒那麼簡單。這背後,很可能也是秦王強大情報能力的體現。
於是這次,他派人以重金前去說降,兵貴神速,總算是先一步佔據了虎牢關。
第三次,李鴻運如願和竇建德在虎牢關對峙。
結果沒想到,對峙到一半,探馬突然來報,竇建德跑了!
李鴻運大驚,帶兵追擊,這才發現原來竇建德真的放棄了洛陽的王世充,轉而採用了凌敬“逾太行、入上黨”的計策,轉而去進攻河東。
趁著梁軍與王世充糾纏不清,竇建德決定先一步動身,去搶地盤。
李鴻運有點懵逼,不對啊!劇本不是這樣的啊!
之前他扮演竇建德的時候,對那邊的情況十分了解。
按理說,竇建德手下的諸將不是都被王世充給買通了嗎?不是強烈反對這個計劃嗎?
竇建德誤以為手下戰意昂揚,這才沒有採用這個計劃、而是繼續強攻虎牢關嗎?
怎麼這次劇本又變了?
李鴻運苦思冥想一番之後意識到,或許……那些明面上都是被王世充收買的將領,背後未必沒有秦王的影子!
顯然,這種情報和策反工作完全寄希望於別人,是極度不可控的。
想要儘可能地讓對手始終按照自己的規劃行動,最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