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著山下的景色,朱棣覺得心情稍微好了些。想了想,朱棣說道:“還有一件事要交給你辦……”
聽到朱棣低沉的聲音,李至剛下意識地朝朱棣靠近一步。
“太祖高皇帝在立國之初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結果一下子全國各地的城隍廟便如雨後春筍般修了起來。然而,那些新修建的城隍廟中所祭祀的城隍,大多都很空泛……”
空泛?空泛是什麼意思?
李至剛對朱棣的這段表述不太理解,但又不好在這個時候插嘴提問,所以只能困惑地眨著眼睛。
話一出口朱棣便意識到自己的表述有些問題,他組織了一下詞語,緩緩解釋道:“比如說財神、福祿壽三星、天后、保生大帝、龍尾爺蝨母仙、雨仙爺、公婆神、註生娘娘、珍珠媳娘以及各行各業的行業神。這些神都有各自負責的區域,也有各自的形象,而全國各地的城隍呢,他們分管不同的地域,理應是不同的個體,但他們的形象卻大都一致。”
對於朱棣講述的問題,李至剛總算勉強理解了:不同地方的城隍分管的地域不同,那麼他們自然不是同一個城隍。但隨即,一個念頭突然閃現在李至剛的腦海。
難道……
李至剛不太確定地問道:“皇上的意思是……要封城隍?”
朱棣回過頭,似笑非笑地望著李至剛。“天為最高之所在,而朕乃天子,難道封不得城隍?”
儒家正宗對神佛仙道持的是“存而不論”的宗旨。雖說孔孟弟子們在皇上信神信佛的時候未必會激烈地反對,但是想讓他們認同皇上有封神的權力,雖然未必行不通,但也不會非常乾脆。
然而這個問題對李至剛來說卻是再簡單不過了,因為他的做人原則是絕不頂撞皇上。既然皇上認為自己有權封城隍,那麼自然是有的。
所以,李至剛連忙點頭附合。
“城隍只不過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的神祇,皇上既然是天之子,自然有這個權力……”
“若是土地神,皇上不必祭天就可以冊封,這就好比皇太子可以隨意撤換東宮裡的太監宮女,這種小事當然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若是東宮洗馬、舍人什麼的,皇太子只要稟告皇上,經皇上同意後,同樣可以撤換。皇上若是想封城隍,只需祭天時通告一下上天就行了……”
看著李至剛絞盡腦汁地為自己尋找理論依據,朱棣幾乎要笑出聲來。其實封逝世的英傑為城隍也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據朱棣所知,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由此可見,將某個具體的人封為城隍,與這個時代的輿論思想並無激烈矛盾。
朱棣想要冊封城隍既不是為了好玩,也不是為了爭奪宗教控制權。在歐洲,理論上教宗的地位比國王還要高。在印度,國王只不過是第二種姓,而掌握宗教的祭司們卻是第一種姓。然而在中國,宗教的力量相對於皇權而言非常弱小。皇帝若是不高興了,想滅佛就滅佛,想抑道就抑道,根本不容他們反抗。
中國沒有強勢的宗教。普通百姓當中有信佛者,有通道者,也有的人信仰其他影響較小的宗教。但這些人當中很少有信仰堅定的,因為他們可能前天去求過送子觀音,昨天又拜過五通祠,今天看到了一座和尚廟,結果就進去給如來佛進獻香油了。這種行為其實算不上真正的信仰,再加上許多人根本就不信仰任何宗教,這便令少數外國人誤認為古代中國人沒有正式的、統一的信仰。然而這個結論卻是錯誤的。因為,基本上所有的中國人都擁有同一種信仰——祖先崇拜。
在中國,不祭拜祖先是不可想象的。即便生活再貧困,到了春節或清明,人們都會舉行祭祖活動。若是有什麼需要祈禱的事,很多中國人都會說“祖宗保佑”;若是遇上順心的事,他們就會說“祖上有靈”。
朱棣打算小小地利用一下中國特有的祖先崇拜情結,使得烈士陵園成為軍人的心目中的聖地。
最強的軍隊需要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士氣高昂。在朱棣看來,其中最關鍵之處便在於士氣。
歷史上,未經訓練、裝備簡陋的農民起義軍,打敗在訓練和裝備方面都佔優勢的正規軍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雙方士氣的差異。日本的戰國時期,普通的農民起義軍完全不是武士的對手,但一向一揆起義軍在戰鬥中卻能夠與由武士組成的軍隊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