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3 / 4)

小說:盛唐風流 作者:悟來悟去

行儉自請掛帥的一幕。

“父皇明鑑,七弟能有此心怕不是好的,然,一者,兵危兇險,若稍有閃失,於社稷大不利也,二來此番戰事非同小可,諸般事情纏雜,須得有老成穩重之輩擔綱,方可確保無虞,兒臣以為裴相久在邊關,熟知軍略,當是最佳之人選。”

李賢眼下最忌憚的人不是武后,而是李顯,怕的便是李顯起心奪了他的太子之位,自不願李顯能有絲毫建功立業的機會,更不想瞅見李顯大勝凱旋之情形出現,此際見諸臣工雖驚詫,卻無人站出來反對,李賢登時便坐不住了,搶在高宗表態之前,霍然而起,對著高宗便是一躬,婉言提議道。

呵,這廝果然最沉不住氣,小肚雞腸的貨!為了此番御前議事,李顯可是做足了功課了的,於各方的可能反應也早已是反覆推演過了多回,對於李賢的這般舉動自是早就心中有數,縱使如此,李顯還是忍不住在心裡頭狠狠地鄙夷了其一把,可也沒急著反駁,而是不動聲色地躬身而立,一派聽憑高宗聖裁之架勢。

“唔……”

對於李顯的能耐,高宗自是信得過的,畢竟有著前番突擊吐谷渾的大勝在,然則高宗卻並不怎麼情願李顯再次掛帥,倒不是怕李顯有甚不軌之心,而是出自一個父親護犢子的心理,打心底裡便不怎麼情願李顯再次去冒戰事之險,自是很想就此同意了李賢的進言,可又不願當眾駁了李顯的臉面,一時間猶豫著不知該如何決斷才是了。

“陛下,老臣以為河西乃我朝重地,萬不容有失,若不然,西域糜爛倒是小事,關中有失則動社稷之根本也,今,賊大舉來在即,若久議不決,恐有貽誤戰機之禍,老臣懇請陛下早做決斷!”高宗這頭沉吟了半晌也沒個準話,邊上站著的一眾宰相們自是不敢隨意催促,可樂彥瑋卻是沒這個顧忌,從旁閃將出來,高聲進諫道。

“這個自然,唔,樂愛卿以為何人可擔此重任乎?”

高宗內心裡還在猶豫著,可被樂彥瑋這麼一逼,卻是不能再保持沉默了的,這便捋了下胸前的長鬚,索性反問了樂彥瑋一句道。

“回陛下的話,老臣以為此番河西戰事非止在戰,更多則在經略一道,先穩守而後方能思破敵,我朝賢才雖比比皆是,然,依老臣看來,能擔此重任者,不外有三,裴相乃首選,劉相次之,再來便唯英王殿下有此擔當,除此之外,再無旁的絕佳人選,至於何人都督河西,唯請陛下聖裁之!”

樂彥瑋也是有備而來的,這幾日裡早就與李顯商議好了應對之道,此際一聽高宗見問,自是答得飛快無比。

“啟稟陛下,老臣願為陛下牧守河西,肯請陛下恩准!”

劉仁軌年事雖高,可戰鬥意志卻始終高昂得很,這幾日的爭議中,他老人家可始終是主戰派的核心人物,此時一聽樂彥瑋將自個兒排在了第二位,登時便來了精神,不管不顧地便站了出來,高聲請命道。

“父皇,兒臣有一言不知當奏不當奏?”

眼瞅著火候已是差不多了,李顯自是不會再保持沉默,這便躬身稟報了一句道。

“哦?顯兒有話但說無妨,朕聽著便是了。”

對於劉仁軌這位老臣,高宗雖談不上有多寵信,可卻知曉其人文武兼備,乃當今大才,年歲雖高,可精神頭卻是極佳,原本見其自請出徵,倒也頗為意動,畢竟此老有過經略遼東的成功案例在,以其守河西的話,高宗自是可以放心得下,正準備就此準了其之所請,可被李顯這麼一打岔,不得不將已到了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沉吟了一下之後,這才對著李顯虛虛一抬手,溫言地吩咐了一句道。

“謝父皇隆恩,兒臣以為經略河西乃長久事也,非旦夕之功,裴相乃左相,朝臣之首,領軍作戰於外短期固然無礙,長則不妥,劉相文武皆大才,當世少有抗者,以其經略河西,確是合適之人選,然,年歲不饒人,縱使劉相精神爍爍,終歸是過了古稀,以如此繁複之重任壓之,兒臣竊以為有失寬仁,實非仁君所樂為者,是故,兒臣自請此重擔,願為父皇鎮守西疆,不滅吐蕃,誓不回朝!”

李顯躬身謝了一聲之後,先是分析了裴、劉二人不合適去河西的根由,而後,一派慷慨激昂狀地發下了個宏願,捨我其誰的氣概溢於言表。

“七弟,此乃御前議事,非可隨意者,慎言,慎言!”

一聽李顯自請鎮守河西,李賢的眼珠子馬上便亮了起來,自以為抓住了將李顯趕出朝堂的大好機會,也不待高宗開口,便已從旁插了一句,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勸李顯不要去守河西,實則是在推波助瀾地逼李顯將話說得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