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個道姑,手中提著一個花籃,滿面焦黃,前來化緣。眾水手道:“船上已兩日不見米的金面,我們還想上去化緣,你倒先來了。”那道姑聽了,口中唱出幾句歌兒。
唱的是:
我是蓬萊百穀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因憐謫貶來滄海,願獻“清腸”續舊緣。
閨臣聽了,忽然想起去年在東口山遇見那個道姑,口裡唱的倒象也是這個歌兒,不知“清腸”又是何物,何不問他一聲。因攜若花三人來至船頭道:“仙姑請了:何不請上獻茶,歇息談談,豈不是好?”道姑道:“小道要去觀光,那有工夫閒談,只求佈施一齋足矣。”閨臣忖道:“他這‘觀光’二字,豈非說著我麼?”
因說道:“請問仙姑:你們出家人為何也會觀光?”道姑道:“女菩薩:你要曉得一經觀光之後,也就算功行圓滿,一天大事都完了。”閨臣不覺點頭道:“原來這樣。請問仙姑從何至此?”道姑道:“我從聚首山回首洞而來。”閨臣聽了,猛然想起“聚首還須回首憶”之句,心中動了一動道:“仙姑此時何往?”道姑道:“我到飛昇島極樂洞去。”閨臣忖道:“難道‘觀光’‘回首’之後,就有此等好處麼?我再追進一句,看他怎說。”因問道:“請教仙姑:這‘極樂洞’雖在‘飛昇島’,若以地裡而論,卻在何地?”道姑道:“無非總在心地。”閨臣連連點頭道:“原來如此,承仙姑指教了。但仙姑化齋,理應奉敬,奈船上已絕糧數日,尚求海涵!”
道姑道:“小道化緣,只論有緣無緣,卻與別人不同:若逢無緣,即使彼處米穀如山,我也不化;如遇有緣,設或缺了米穀,我這籃內之稻,也可隨緣樂助。”
若花笑道:“你這小小花籃,所盛之稻,可想而知。我們船上有三十餘人,你那籃內何能佈施許多?”道姑道:“我這花籃,據女菩薩看去雖覺甚微,但能大能小,與眾不同。”紅紅道:“請問仙姑:大可盛得若干?”道姑道:“大可收盡天下百穀。”婉如道:“請教小呢?”道姑道:“小亦敷衍你們船上三月之糧。”
閨臣道:“仙姑花籃即有如此之妙,不知合船人可與仙姑有緣?”道姑道:“船上共有三十餘人,安能個個有緣。”閨臣道:“我們四人可與仙姑有緣?”道姑道:“今日相逢,豈是無緣:不但有緣,而且都有宿緣;因有宿緣,所以來結良緣;因結良緣,不免又續舊緣,因續舊緣,以致普結眾緣,結了眾緣,然後才了塵緣。”說罷,將花籃擲上船頭道:“可惜此稻所存無多,每人只能結得半半之緣。”婉如把稻取出,命水手將花籃送交道姑。道姑接了花籃,向閨臣道:“女菩薩千萬保重!我們後會有期,暫且失陪。”說罷,去了。
婉如道:“三位姐姐請看:道姑給的這個大米,竟有一尺長,無如只得八個。”
三人看了,正在詫異,適值多九公走來道:“此物從何而來?”閨臣告知詳細。
多九公道:“此是‘清腸稻’。當日老夫曾在海外吃過一個,足足一年不飢。現在我們船上共計三十二人,今將此稻每個分作四段,恰恰可夠一順,大約可以數十日不飢了。”若花道:“怪不得那道姑說‘只能結得半半之緣’,原來按人分派,每人只能吃得四分之一,恰恰一半之半了。”多、林二人即將清腸稻拿到後面,每個切作四段,分在幾鍋煮了。大家吃了一頓,個個精神陡長,都念道姑救命之德。
次日開船。閨臣偶然問起紅紅當日赴試,可曾得中之話。紅紅不覺嘆道:“若論愚姐學問,在本國雖不能列上等,也還不出中等;只因那些下等的都得前列,所以愚姐只好沒分了。”若花道:“這是何意?難道考官不識真才麼?”紅紅道:“如果不識真才,所謂‘無心之過’,倒也無甚要緊;無如總是關節夤緣,非為故舊,即因錢財,所取真才,不及一半。因此灰心,才同叔父來到海外,意欲藉此消遣,不想倒受這番魔難。賢妹前日曾有觀光之話,莫非天朝向來本有女科麼?”
閨臣道:“天朝雖無女科,近來卻有一個曠典。”於是就把太后頒詔各話,告訴一遍。紅紅道:“有此勝事,卻是閨閣難逢際遇。但天朝考官向來可有夤緣之弊?”
閨臣道:“我們天朝乃萬邦之首,所有考官,莫不清操廉潔。況國家不惜帑費,立此大典,原為拔取真才、為國求賢而設,若夤緣一個,即不免屈一真才,若果如此,後世子孫,豈能興旺?所以歷來從無夤緣之事。姐姐如此抱負,何不同去一試,我們既已結拜,將來自然同其甘苦。設或都能中試,豈非一段奇遇?”紅紅道:“愚姐久已心灰,何必又做‘馮婦’。‘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