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3 / 4)

小說:中國黃埔軍校 作者:希望之舟

,校舍從扯旗山下擴充套件到本島的蝴蝶崗炮臺、白鶴崗炮臺、大坡地炮臺,以及珠江東南面的沙路炮臺、廣州的燕塘、陳家祠等地,還在潮州、南寧、長沙、武漢開辦分校,把黃埔島的軍校稱為校本部,以與各分校區別。後由於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南京,軍校在黃埔島辦到第7期,校本部也於1930年9月遷往南京,之後又遷到成都,最後遷到臺灣。但真正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黃埔軍校,卻永遠地留在了黃埔長洲島這片被革命激情燃燒得灼熱的土地上。

1938年,黃埔島校舍的主要建築被日軍飛機炸燬。廣州淪陷後,日軍進駐,續加破壞。此後,歲月滄桑,軍校原有建築因日久失修,環境日變,殘破不堪。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黃埔軍校舊址得到保護,政府多次撥款修葺。196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軍校舊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12月6日,周恩來總理視察軍校舊址時,指示要把舊址保護好。1965年開始逐步維修復原,“文化大革命”時期停止了維修。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開始供參觀瞻仰。1988年國務院公佈軍校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文物部門再次重修,恢復其歷史原貌。

1926年拍攝的黃埔軍校全景

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則重建校本部,根據各處文物建築的特點和歷史,復原、充實了各文物點的陳列展出內容和場景展示,使參觀內容豐富多彩,文化厚重感增加,軍校舊址恢復了昔日風貌,全面再現了軍校的學習、生活、輝煌功績及與其相關的多個側面,使觀眾對黃埔軍校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入的瞭解。並採用文物亮化、庭院美化、場地綠化等手段,為遊客提供一個到此心曠神怡的遊覽環境,把黃埔軍校舊址營造成為具有大革命時代特色風格的軍校教學生活歷史展示區、軍事文化園、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以後數次維修,都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使用原來的傳統材料和傳統工藝,保持原來的結構形式和外觀形制,盡最大努力儲存文物建築的歷史原貌。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築專家對舊址建築進行了全面詳盡的勘探,紀念館還到全國各地尋訪黃埔軍校第1期至第4期的學生,為修復軍校舊址提供了許多詳實珍貴的材料。2005年11月20日,中宣部公佈將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列為第3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目前,黃埔軍校舊址的範圍約為2。6萬多平方米,島上現復原開放的主要景點,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和紀念室、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教思亭、濟深公園、黃埔公園、柯拜船塢、波斯樓、大坡地炮臺等10餘處。歲月如梭,黃埔軍校在中國近現代史塵封的檔案中已經被眾多的歷史名詞所遮掩,但當遊客漫步於黃埔島,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會驚覺黃埔軍校留下的蹤跡竟如此之多。

軍校大門——黃埔軍校的圖騰標誌

黃埔島上的標誌性建築是軍校正門,是黃埔軍校各景觀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這是一座兩柱橫架門樓的歐陸式大門,於1924年創辦軍校時於原陸軍小學門前新增建。

黃埔軍校大門(2002年11月攝影)軍校大門風格樸實,既沒有華麗的裝飾,也沒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壯觀,只在潔白的粉牆上連著尖頂的校門,簡單地掛上一塊題寫著校名的橫匾。與現在一些機構的大門相比顯得有點寒磣。所以,當有遊客第一眼看到軍校的大門時,多會覺得有點意外,怎麼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校門是這樣的簡樸。但正是從這一校門中走出了舉世聞名的眾多戰將,人民解放軍10位元帥中有2位,10位大將中有3位畢業於黃埔軍校。事實上,幾乎所有影響中國革命的大人物都曾在這道大門下出入往來,僅如: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汪精衛、周恩來、何應欽、魯迅、聶榮臻、葉劍英、徐向前、陳賡、林彪……他們影響了中國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獨特的大門造型,在我國重點保護文物中可說是獨一無二,一看此圖案,便知是黃埔軍校。因此,此大門成為黃埔軍校的標誌性建築,成為黃埔軍校的圖騰。

軍校大門面臨波光粼粼的珠江,背靠扯旗山,坐南朝北,視野十分開闊。校門樓上方懸掛的是清末才子、國民黨元老譚延輳�壬�廡吹男C�奧驕��傺�!蹦矩倚E啤L返奈難г煲韜芨擼��氖櫸ㄔ諢牒裰型缸漚棵模�戰≈寫�洩僑狻S腥嗽廾浪��樾吹摹奧驕��傺�!閉�6個大字有顏筋柳骨,又風姿秀逸。複製的匾額雖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