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見面的弟弟,他寫出了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批評家說這首詞寫出之後,其它以中秋為題的詞都可棄之不足惜了。這首詞調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面這首“水調歌頭”是熙寧九年(一○七六)在密州時作的。
第十三章 黃樓
甚至才高如蘇東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歲才開始。他現在就要進入他的徐州時期,也就是他的“黃樓”時期。蘇東坡現在突然露出了他的本面目。因為這是他人生中首次以行動為人所知,做事,興建工程,忙於公眾活動,從今以後他的生活都是具有這些特色的。過去在杭州,他始終充任輔佐官員,他始終不能從事具有建設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雖然身為太守,但是地方貧窮而偏遠,也無由一展其行政才能。後來,他在被迫之下,暫時退隱,在政壇上韜光養晦,此後,一個充實、完滿、練達、活躍、忠貞的蘇東坡出現了,這才是我們所知道、百姓所愛戴的蘇東坡,也是溫和詼諧、百姓的友人兼戰士的蘇東坡——一個具有偉大人格的偉大人物。但是在他被捕遭受流放之前,他以徐州太守所表現的政績,已經證明了蘇東坡這個行動人物作為行政官員,也是個幹練之才。
在熙寧九年(一○七六)年底,蘇東坡又調離了密州,改派至山西省西南端的河中府任職。次年正月,他路經濟南入京,當時子由及其家室正在濟南。子由不在,因為政局正在醞釀變化。這時,王安石、呂惠卿、曾布、鄧綰,已先後失勢,王安石復相後,又再度罷相,無人預知下一步會出現何等局面。
子由為人沉靜而果斷。蘇東坡過去一直不斷上書論稅政,論徵兵法,請皇帝廢止所得稅。但是子由過去一直沉默,現在大概認為時機已至,可以放手一擊,以求根本改變國策。王安石在十月已然最後失勢,子由這時來不及等待兄長,已經攜帶改革政治的重要表章先行入京了。他的家眷仍住在濟南,蘇東坡到時,只有三個侄子站在城中雪地裡迎接。那天晚上,大開盛宴,兩家久別重聚,格外歡喜。濟南為一大城市,比起密州,新鮮有趣,東坡停留了約一個月光景,直到熙寧十年(一○七七)二月十日,兩家才到黃河岸,離開封不遠了。子由出城到離北岸三十里處迎接,兄弟二人在雪地途中親熱相處了好幾天。子由告訴兄長調到河中府的任命已經取消,改任徐州太守。
他們到達京都時,遇到一件怪事。他們到了陳橋門,門吏告訴蘇東坡不許他進城。這件事他弟弟子由曾經記錄下來,只是始終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我不相信這是皇帝的意思。也許是時局醞釀鉅變,某些官員不願讓蘇東坡見到皇帝;據我所知,皇帝也許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條命令。兄弟二人只好折回,住在好友範鎮家,是在東城。
這時,蘇東坡的長子蘇邁,已經十八歲,到了成家的年齡。鑽研歷史的學者,始終考證不出那位小姐是誰。我猜想他娶的是範鎮的一個孫女。在蘇東坡和範鎮父子的通訊裡,他屢次稱范家為姻親。蘇範兩家到底是何等姻親關係,尚待解釋。範鎮也是四川人,那時蘇東坡正住在范家。隨後兩年,蘇東坡幫助子由物色了兩個佳婿,把子由的兩個女兒嫁出去。一個是王適——“仙妻”傳說主角王迥(字子高)的弟弟,另一個是畫竹名家文與可的兒子。
兒子蘇邁成婚後,蘇東坡攜眷東行,到徐州上任。子由也攜眷到商邱任通判。他把家眷在張方平家安頓好之後,他又與兄長東赴徐州,在徐州和兄長同住了三個月,才回到眷屬那裡。
徐州不僅是個大城市,地控魯南,一向為軍事要衝。在過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戰事,今日仍位於津浦隴海兩鐵路交會之處。徐州離一個地區近在咫尺,此地區即在此後數十年內因為一個盜匪巢穴受《水柳傳》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於河畔,南部高山聳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邊流過。當地出產上等花崗岩、煤、鐵,蘇東坡時已開始開採。因此徐州也以產刀劍著稱。蘇東坡喜愛此地的自然風光,魚與螃蟹也種類繁多,因稱之為“小住勝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蘇東坡到任三個月之後,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設法疏浚過黃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萬絡,工程竟歸失敗,負責工程的人畏罪自盡。黃河現在是在徐州以北約五十里處向東方決口,水勢開始蔓延,淹沒了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