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家境富裕,戰前留學日本攻土木工程學,何校不詳。據伍宜孫家族介紹,陳氏曾在該家族的永隆銀行做外匯、樓宇按揭工作。20世紀50年代初與朋友成立大隆地產。其弟陳曾燾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原在南洋做建築工程,見兄地產業需人手,回港鼎助其兄。
1960年,陳氏兄弟註冊一間恆隆有限公司,自己建樓並出售。1972年恆隆上市,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陳氏卻毫無“虎氣”,總是不聲不響、默默無聞地實幹,是個地道的老式商人。
陳氏的慳吝在圈內很有名,20世紀70年代初,陳氏在寶去道建一幢住宅大廈,將單位賣給使用者,而一家人卻住進“暗無天日”的地窖車房。陳氏不僅孤寒自己,對下屬也孤寒,小賬目也斤斤計較。然而他對兒子教育卻十分慷慨,全安排到美國留學。
陳氏徹底低調,行動隱秘,從不接受記者採訪,也極少出席同業聚會。雖然如此,但其做事極講信譽。陳氏做地產深思熟慮,總能把該賺的錢一分不少地賺回來。最漂亮的戰役,是恆信苑、九龍灣地鐵上蓋的德福花園。也由於他過於瞻前顧後,錯失金鐘二段的機會。陳氏的保守作風,使恆隆在五虎將中滯後。
1986年,陳曾熙逝世,遺產卻交基金會管理。其弟陳曾燾接任主席,作風依舊。現家族事業由陳曾熙長子陳啟宗主理。1994年,恆隆在全港家族財團中排第12位。
第十三章 蛇吞大象 李超人入主和黃
和記黃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長實只是一間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本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併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本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祈德尊掐準了本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併,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併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暫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滙豐控得和記洋行,標誌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滙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併,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