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1 / 4)

小說:李嘉誠全傳 作者:指環王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財政司(主管財政的最高行政長官)麥高樂,宣佈增加樓宇轉讓印花稅和限制內部認購比例,以殺樓市炒風,平息民怨。

據說李嘉誠雖知悉此事,因籌備多時,耗費相當財力精力,改期不利。於是,天水圍嘉湖山莊第一期仍按期開盤。是日,炒家買家十分踴躍,排隊的長龍浩蕩,3天內竟有3萬人登記,相當於發售的1752個單位的二十多倍。

據傳媒報道:

“麥高樂對此大表不滿,覺得李嘉誠明知他在當天宣讀打擊炒樓措施,卻偏偏不避風頭在同日推出大樓盤,與政府‘對著幹’。麥高樂於是使出厲害的招數,11月13日由銀行監理處致函各銀行,將新舊住宅樓宇按揭貸款,由原來的八九成,降至7成。”

李嘉誠一貫從事謹慎,這次卻不慎撞到槍口上。地產同仁原以為咄咄逼人的麥高樂會槍打出頭鳥,殊不知他一竹篙打著一船人——地產商均招50大板。

銀行按揭的比例,直接關係到買家與炒家首期現金的承擔,進而影響到樓市的興衰,樓價下滑,地產商與代理商要雙雙栽進去。

11月21日,李嘉誠在他的“家店”——希爾頓酒店,設宴招待來訪的加拿大卑詩省總督,李兆基、鄭裕彤、郭炳湘、郭鶴年、何鴻、羅嘉瑞等地產巨頭應邀作陪。有人認為,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過甚,他們將把投資重點移向加拿大等美歐澳國家。

記者詢問他們對政府降低按揭成數的反應。一貫口訥,在公眾場合甚少開腔的李兆基,率先表態,聲稱會透過自己旗下的財務公司,提供較高的按揭成數,防止樓市下跌。其他地產巨頭異口同聲附和,口氣異常堅決。李嘉誠在記者的窮追之下,最後也表態,他說希望能與政府協調好關係,如果地產同仁都這樣,他也會跟隨潮流。

麥高樂等一批官員,對地產商“對臺戲”異常惱火。第二天,麥高樂與滙豐銀行大班浦偉士、恒生銀行主席利國偉緊急磋商,由兩位金融寡頭出面還擊。香港銀行公會主席浦偉士措辭極為激烈,嚴厲警告地產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後其他發展計劃將得不到銀行的支援。華人銀行家利國偉口吻較為溫和,但綿裡藏針,他一方面指出地產商屬下財務公司(注:財務公司是有限存款放款的銀行機構)未必有足夠的資金;另一方面解釋政府的措施只是抑制炒風,並非打擊樓市。

香港首席財主滙豐大班發了話,地產商馬上妥協,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告接受7成按揭規定,並無意與銀行對立。

日後的事實證明,李嘉誠等地產巨頭,只是作策略上的退讓。

據1994年8月《香港樓價探秘》一文稱:

“1991年以來港府和銀行曾多次聯手打擊樓宇炒賣活動,推出一系列旨在限制炒家投機活動的政策措施,如:買家須付樓價5%作按金;限制內部認購比率低於50%;樓花轉售徵收2。75%厘印費;將住宅樓宇按揭率由90%降至70%;向頻密買賣樓宇的投資者徵收利得稅;將提前贖回按揭貨款的罰金增至5萬港元或樓價的3%;將500萬港元以上的住宅的按揭率降至50%,等等。

“措施可謂嚴厲,但市場回應不積極,樓價反而越炒越高。僅今年第一季度便上升30%,終於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普通市民無力購房,怨聲載道。”

為何港府措施嚴厲,而打擊不力呢?

首先是港府自己顧慮重重,患得患失。

香港人多地少,港府奉行高地價政策,造成地價高企(居高)不下。長期以來,地產收入一直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大頭,20世紀90年代更是如此。以1993年為例,政府買官地和更改用途補地價收益達422億港元,加上地產方面的各類稅收,差不多佔政府總收入的70%。

在地產收益上,港府與地產商同樣不厭其多。

那麼,各界為何只譴責地產商,而縱容政府呢?這是因為政府的財政收入,用於浩大的公費開支,英國政府未向香港抽繳財政收入,香港政府靠買地的收入維持其低稅制。政府也建公房,一類是學校之類的公益建築;另一類公建住宅樓宇非盈利售予或租予超低收入者。好人給港府做了,惡人讓地產商做。地產商高價買的地建的房,必定會嫁禍於使用者,使用者當然會群起而攻之。

打擊樓市炒風過嚴,必引發樓市下挫。樓市一淡,政府的地產收益必會銳減。

不少地產商,指責政府囤積居奇,好賣高價,樓市高企(高價),首先是政府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