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農民的地權、擴大農民的地權,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說出臺了《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等,但是實際情況和80年代相比,農民在90年代之後獲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土地資本化收益是下降的。為什麼保護農民地權的法律還適得其反呢?這就是政策制訂者、立法者要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在農村裡幹過這麼多年,我有體會,說實話,對農民有利的法律,都放在抽屜裡沒有貫徹執行。
2003年之後,黨中央、國務院逐步取消了農業稅,還給了農民種糧的補貼,這實際上就是擴大地權。因為農業稅就是地租,取消農業稅等於擴大了農民佔有地租的分量。給予農民糧食補貼,實際上讓農民享受到更多的農業地租。2004年到2007年農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
尊重農民的實踐和選擇權
我認為,要尊重農民的實踐和選擇權,回到土地上面來,瞭解廣東、浙江、湖北、陝西等地的基層幹部和農民怎麼實踐,怎麼創新土地制度,有哪些是科學的。我們還要到亞洲相似的國家和地區去,考察他們的土地制度是怎麼樣的。我們要回到上世紀80年代尊重人民的創造探索土地制度,我覺得在學界爭論不休的時候,農民自己在爭取擴大地權一直沒有停止過,目前很多地方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農民為了使農地更有效地流轉,更有效地配置,思路和學者完全相反。比如有一種做法,叫作“有償承包、按份分配”,並不是每家每戶都分配土地去種,而是出現專業的農業組,三五個人把土地承包下來,年底收了糧食村裡其他人都來分。現在在東北,村集體成立了機耕隊,一個機耕隊耕幾萬畝地,很多農民把土地重新交給村集體耕種,村集體給農民分錢,農民自己都出來打工了,就沒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了。還有一種更普遍的做法是,農民根據市場的變化,經常改變農地的農業用途,如水稻地改魚池或稻田養魚,棉花地改種果樹蔬菜,或擴大複種指數等等。顯然,僅從擴大農民分享更多農用地租的角度去看,農民的辦法有利於土地農用最最佳化配置,農地地租最大化,也有利勞動力最佳化配置,比學者“承包權永佃制、但加強土地農用用途管制”制度設計高明得多。 。 想看書來
土地新政下的制度建設(3)
學者擴大農民分享地租增值的辦法,自然是延長承包期,補償從15年提高到30年再到70年。這當然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政府強化“農轉非”和農地用途改變的管制,或加強對糧價的管制,農民獲得地租增值的實際比例可能會出現下降。過去20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為追求更多地租增值收益,農民的想法和學者也是不同的,農民的做法是:第一種做法是直接用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或“開荒地”發展鄉村工業,農民集體佔有全部的地租增值收益,這種做法在80年代非常普遍,這也是80年代農村鄉鎮企業雨後春筍的緣故;第二種做法是將集體所有的土地,透過將土地“農轉非”後直接出租,農民集體獲得數倍於前的土地租金增加值。廣東等沿海地區農村多是這樣做的;第三種做法是將村莊的宅基地或“四荒地”或“廢地”集中整理,再對外出租,農民集體佔有土地增值收益。顯然,農民的辦法比學者高明,不僅更多佔有了地租增值(絕對值和比例都是增長的),還能夠造地,於國於民都有利。
關於擴大農民分享土地資本化收益的權利,學者的辦法是延長土地承包期,這樣農民的地權就可以抵押、出租、買賣、入股了,農民的地權就可以資本化了。從越南15年的土地改革實踐來看,只要政府加強土地用途管制,“私有化”並不必然增加農民土地資本化收益,倒是更有利資本家和權力者獲得土地資本化收益。
在中國農民看來,土地農用權在集體所有制不變為國有制的情況下,承包期5年還是50年是一樣的,重要的是農民有選擇是5年還是50年的權利,不應該由政府規定,但可以考慮是否接受政府指導。不僅如此,如果抵押貸款的利率過高(越南農民貸款的月利息為1�7%以上),農民還有失去地權的風險。中國農民有自己的擴大地權資本化收益的做法:第一種辦法是,建立農民土地信用社,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或所有權(宅地)都可以在土地信用社抵押貸款,利息收入歸農民自己(農村金融內建化),即使有還不起貸款的可能,但地權還有集體這層保護,風險要小很多。這種模式在90年代的內蒙古小興安嶺地區常見,現在還有,在80年代的很多村莊常見;第二種做法是,面對政府徵地,農民不是尋求更多現金補償,而是努力獲得更多的“返還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