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他解釋說:“就是探子,到朝鮮和我國境內蒐集情報,秘密測繪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渤海灣地形圖。日本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啊!”
賀國光不同於一般的鄉里人,他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對外國列強覬覦中華大好河山是有一些認識的。只是他不明白馮華怎麼會知道這麼多的軍國機密大事?佩服之餘,他對馮華的好奇愈發強烈起來。
對那些士紳而言,這些話都是他們從來不曾聽到過的,既覺得新鮮,又感到震動。一個個都豎起了耳朵,唯恐聽得不仔細,漏掉了一句話。
掃視了一眼廳裡的眾人,馮華接著說出了一番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話:“雖然我軍目前已經退守平壤,但是從目前的態勢,以及我軍計程車氣和佈防情況來看,平壤以及義州的陷落只是早晚的事。而且日本人絕不會滿足於佔領朝鮮,下一步日軍必將渡過鴨綠江,攻我安東、鳳凰城和岫巖等地。”
稍微停頓了一下,馮華提高了嗓門,聲音也不由得激昂起來:“諸位!中日宣戰已經整整半個月了,日本海軍已經傾巢出動,正在尋機與我北洋海軍決戰。此戰的成敗異常重要,如果失利,讓日本人控制了黃海與渤海的制海權,我大清將會在以後的戰爭中陷入極端被動的局面。那麼日本人登陸遼東,攻金州、犯大連、陷旅順亦將為時不遠。中華的大好河山從此將被日寇的鐵蹄踐踏,我們的父老兄弟姐妹就要受到侵略者的欺凌奴役!”
除了邢亮之外,馮華的這一席話讓在場眾人大驚失色,嗡嗡之聲又起,七嘴八舌的再次議論起來。這些土生土長、沒有見過什麼世面計程車紳們,由於從小受到“華夷之辨”的正統教育,他們一直認為: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乃是堂堂的華夏上國,區區日本蠻夷小邦怎麼能是我天朝的對手。
在震驚之餘,賀國光不由得有些疑惑:在這方圓百十里,自己也算得上是訊息靈通人士,中日宣戰的時間並不長啊!可是馮華卻好像對戰場的情況,甚至戰局的發展都瞭如指掌。這些人莫測高深,莫非真的有點兒什麼來歷不成?
雖然賀國光並不像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那樣,有一種所謂“天朝大國”的盲目虛驕和高傲自大,但馮華如此不看好這場中日戰爭的結果,還是讓他驚疑不定:“怎麼,國勢會如此頹敗嗎?近二、三十年,朝廷採取‘師夷之長技’的方策大辦洋務,以圖自強。如今,我大清的經濟、軍事實力都較之‘鴉片戰爭’前,有了極大的提高,陸海軍的實力都號稱亞洲第一。就拿十年前的中法戰爭來說,法蘭西是何等的強大,卻仍然讓我們取得了鎮南關和諒山兩次大捷,日本蕞爾小國難道還在話下嗎?而且聽說朝廷今次派到朝鮮的軍隊全部為淮軍的精銳之師,人數也已達兩、三萬人,戰局應該不會如此不堪吧!”
馮華笑了笑,搖頭道:“我大清的經濟、軍事實力是比以前強多了,然而我們的所謂辦洋務,僅僅是學了西洋人的一些皮毛。例如新法練軍,只不過是採用了部分洋械和操典,建制卻仍為勇營、綠營的組織形式,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武器雖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戰略戰術和軍事指揮尤為關鍵。而且朝廷在朝鮮的軍隊,分屬淮軍、盛軍等多個系統,缺乏統一的指揮,各軍‘有令不行,各行其是’,此戰焉能不敗?另外,表面上聲勢浩大的北洋海軍,由於艦船質量低劣,將士缺乏訓練,軍紀鬆懈,以及內部的腐化作風,其‘亞洲第一’的海軍只不過是虛有其名罷了。”
馮華長嘆了一口氣,接著說:“反觀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全力進行西式改革,經濟及軍事實力都發展得很快。日本人的胃口大得很,早在光緒12年(1886年)他們就推出了《討伐清國策》的報告書,主張在光緒18年前(1892年)完成對中國的作戰準備,以便有機可乘時,突然發起攻擊。報告書中還說:日本戰勝中國締結和約時,應將滿州、山東、舟山群島以及臺灣、澎湖直接併入日本版圖。並提出如有可能應將山海關以西,長城以南的直隸、山西、河南、江蘇以及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等府歸於日本!他們這次可以說是‘以傾國之師,為孤注之舉’,力求要實現《討伐清國策》的戰略。”說到這裡,他突然提高了聲音:“如我所料不差的話,由於當前朝廷上下仍未對此形勢認識清楚,用不了多久我軍就會在朝鮮戰場上一敗塗地,戰火也將波及到我國境內。”
馮華的話讓包括李九杲在內的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尤其是賀國光更是在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從虎門銷煙開始,這幾十年真可以說是烽煙四起,天下大亂。先是洋人數次入侵,亂我中華;後又有長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