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復至,京城不守,幾喪天下。某謂僧邸此敗,義當殺身以謝天下矣!’文正公見識不凡,足見僧王處事不妥。另外,朝廷的意向也必須認真考慮,決不能給有些人以可乘之機。”
吳大澂對馮華的見解也表示贊同,他深有體會地說:“不僅是千萬不要在這敏感的時候節外生枝,就是約定的條款也要字字句句仔細琢磨,不能讓倭人再找到新的口實。倭人奸詐狡猾,往往利用文字挑起釁端。十年前與倭人簽訂《中日天津條約》,我也是全權大臣之一,其中第二款‘兩國派兵互動知會’這一條,現在想來真是大錯特錯!如今讓倭人藉口出兵開釁,我想起來就痛心疾首。我既是大臣之一,沒有洞悉倭人陰謀,愧對國家啊1
自中日開戰以來,吳大澂因當年他曾參與與倭人簽訂的這第二條款內心負疚已久,今天總算藉此機會自責自悔,一吐心聲。
馮華這時才明白吳大澂自告奮勇赴遼作戰,除了出於書生的愛國激情和投筆從戎的素志之外,還有投袂而起效死疆場,一贖前愆的想法,禁不住對這位長者肅然起敬。他排解道:“前輩過於自責了,倭人徵韓侵華的野心由來已久,即使沒有這第二條款,也會找其他藉口挑起釁端。”
魏光燾、李光久和俞虎恩等人與吳大澂的交情都甚好,聞聽此言也都隨聲附和起來,對吳大澂勸慰不已。
面對俄、德、法三國的聯合宣告和採取的軍事行動,日本大本營一面由外相陸奧宗光出頭會見三國駐日公使,表示願意接受三國的勸告,不再要求割讓遼東金州廳;另一方面卻指示“山東作戰軍”大山岩大將擺出向青(州)、萊(州)進軍的姿態,給清廷和中方談判代表施加壓力。
4月10日,談判進入了關鍵時刻。鑑於各方面的壓力,日方提出了包括割讓臺灣、澎湖列島,賠款白銀一億五千萬兩在內的最終條款。伊藤博文再次恫嚇中方代表:“我可以坦率地告訴李先生,我們已經作了最大限度的讓步,目前鄙國軍民群情激憤,如果談判一旦決裂,只等停火期限一到,我們將展開直隸作戰。到那時,中國全權大臣離開談判場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門,亦屬不能保證”。
伊藤的一番威脅言語剛剛落地,只聽得遠方汽笛長鳴,20餘艘軍艦由遠而近,艦上炮塔高昂,旭日旗獵獵作響,可以說是從李經方的眼皮底下趾高氣揚的經由馬關出口,陸續駛向遠海。
伊藤博文的警告和日本海軍艦隊故意由馬關出口開赴大連,弄得李經方六神無主坐臥不寧。回到行館後,他慌忙向李鴻章告警,認為“恐非即與訂約不可”。李鴻章在瞭解完情況後,隨即致電國內請示。
自從4月8日俄、德、法三國再次對日本進行干涉以來,京師之中從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到軍機處大臣和各部大員皆是一片歡欣,他們似乎已經看到了議和的最好結局:不外乎是承認朝鮮完全“自主”,賠一些白銀、開一些口岸和允許日人建工廠之類的條款。可是當李鴻章傳回日方提出的最後條款、得到日本本土海軍正在駛向大連和山東方面日軍蠢蠢欲動的訊息後,滿清政府內部立刻產生了極大的分歧。主和派認為:日本已經再次增兵,如果重新開戰恐怕京城將不能保全,主張“能爭則爭,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之定約”;而主戰派則認為:臺灣、澎湖是祖宗傳下的基業,斷無割讓之理。主戰與主和兩派再次為了割地賠款事宜爭了個不亦樂乎。
第一部關河夢斷四十六章隱蔽的戰爭
自從日本大本營御前會議之後,受到強烈指責的日本陸軍情報機關就開始了針對馮華與義勇軍的情報收集工作,並專門組建了“馮華特別行動本部”。
日本對中國進行間諜活動是從1872年9月開始的。日本留守內閣代理大藏卿西鄉隆盛在徵得外務卿副島種臣和參議板垣退助的同意後,派遣部下池上四郎、武市正乾和彭城中平到中國東北蒐集情報。
在半年多時間裡,他們化裝成日本商人,從上海乘船經煙臺到營口,然後往奉天“旅行”。當時清政府對他們的行蹤感到可疑,始終派人尾隨加以監視,並一再盤問他們來此的目的。他們總是以“看看有什麼感興趣的貿易,到貴國參觀旅行來了”進行矇騙。
儘管清政府對其行蹤一直進行監視,他們還是獲得了不少重要情報,如遼河幾月幾日開始封凍、何時人馬可以在河上往來、何時解凍等等。此外,奉天省和鄰近的吉林地區的地形、政治、軍備、產業、交通和風俗習慣,以及俄國人在滿洲的活動情況都在蒐集之列。在他們的報告中說:滿洲的常備軍積弊日久,士兵怯懦,常備軍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