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3 / 4)

小說:血淬中華 作者:換裁判

嗣同不由得另眼相看。待幾人重新落座,他給秋瑾斟上一碗酒說道:“剛才是嗣同言語不周,到讓秋兄弟見笑了,今日我們能在此相聚就是有緣。來,大家喝一杯!”

譚嗣同和秋瑾俱是豪爽之人,他們非凡的才學和見識很快就令二人惺惺相惜起來,而馮華在度過了最初的不適之後,也逐漸放開了懷抱。聽著秋瑾乘酒興吟出的“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詩句,馮華的情緒亦禁不住高漲起來:何必在乎她是何身份,能與譚嗣同、秋瑾做朋友此生當無憾已!

這一頓酒喝得其樂融融,幾個人除了師中吉沒喝多之外,都有些過量。當幾人準備離開,譚嗣同詢問秋瑾的住處時,秋瑾輕輕地笑了。又看了一眼馮華與師中吉後,她搖頭說道:“復生兄不必多問了,如果有緣我們自會再次相見。今日就此作別,再會了!”言畢拱拱手,撐起傘轉身走出了酒館。

雨幕中,隨著秋瑾的身影漸行漸遠,隱隱約約傳來了她“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不因人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折磨。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的悲涼聲音……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十二章君臣初相會

毓慶宮上書房中燈火通明,身體剛剛有所好轉,但臉色依舊蒼白、身體看起來還比較虛弱的光緒皇帝,正斜靠在龍椅上與自己的師傅翁同龢說著話。

“翁師傅,聽說這幾日朝中各大臣為馮華的那篇《變法自強疏》爭論得很厲害,你給朕說說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最近一個時期都沒有上朝的光緒向翁同龢問道。

儘管與光緒的關係極為親密,可翁同龢依然恭謹地施了一禮,然後才答道:“回皇上,自前幾日太后親自頒下懿旨,著軍機處及部院卿寺堂司各官對馮華的《變法自強疏》簽註討論以來,立刻就在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諸大臣議論紛紜、各抒己見,紛紛上書闡述自己的觀點。雖然其中不乏有認為該策背離祖宗之法,實屬大逆不道,進而予以痛罵者,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基本接受了馮華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認為此說對中學與西學的關係論述的頗為有理。”

聽到這裡,光緒插口說道:“朕也覺得馮華此說提的確實很有道理,頗能在心中引起一些共鳴。這個馮華真是有經天緯地之材,事事都出人意表,竟然被他想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麼一個說法來。翁師傅,朕的身體已經好多了,明天你就單獨引見馮華來見朕,朕實在是有些等不及了。”一提到召見馮華,光緒又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蒼白的臉上顯現出了一抹淡淡的紅暈。

看到皇上那副急不可耐的表情,翁同龢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皇上求賢若可的心情他亦深有同感。他何嘗不是也渴望再見一見馮華,聽聽他對改革變法的看法,特別是“渡海援臺作戰”是否已經有了切實可行的計劃。充滿愛憐地看了一眼皇上,翁同龢有些無奈地說道:“好吧!明日軍機議事完畢後,臣即帶馮華來覲見皇上。不過,皇上切記情緒一定不可過於激動,以免病情有所復發。”

輕輕地點點頭,光緒又把話題轉回到馮華的《變法自強疏》上來:“既然眾人已基本認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那朝中各大臣對馮華變法方策的置疑又主要集中在什麼地方?”

“置疑最多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很多人對馮華在《務本篇》中關於‘務本以保名教’的論述頗有微辭,認為其中很多觀點都論述的不夠精闢準確,甚至可以說是十分的牽強附會,未能真正說清楚‘名教綱常’與‘西學’之間的主次關係;其二對馮華建立‘經濟特區’的設想提出了疑問,認為其設想雖然可謂是穩妥之策,但全面放開各種政策非但不合祖宗之法,而且還會有蕩眾心、毀名教之虞。”翁同龢答道。

微微搖了搖頭,光緒說道:“馮華歸自西洋,自是於中學認識不深,他能有‘務本以保名教’這樣的見識已經是殊為不易了,朝中的有些人就是喜歡在這些問題上做文章;還有建立‘經濟特區’的設想,絕對可以說是奇思妙想。今《馬關條約》已籤,其中‘增開通商口岸、放開機器進口以及允許外國人在大清就地設廠,從事各項工藝製造’的規定,實際上已經使我大清的國門向洋人洞開。你就是不設‘經濟特區’,又能擋得住洋人的東西進來嗎?‘經濟特區’的設想不但能將對外開埠通商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裡,而且因為其區域有限、影響不大,即使有所不足亦可以及時就正、引以為戒,豈可因其微有瑕疵,就予以全盤否定。”

光緒這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