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1 / 4)

小說:血淬中華 作者:換裁判

隨著人們對《變法自強疏》的爭論愈爭愈烈,越來越多的各部官員和實際掌握各省軍政大權的地方督撫們也開始紛紛上奏提出自己的變革主張。如署兩江總督張之洞、陝甘總督陶模、戶部侍郎胡燏棻、袁世凱、陳熾,乃至吏部尚書徐桐和張百熙、準良、信格等等。不惟一直倡行洋務的,就是一些以往恪守祖宗成法之人,也認為再不有所變化亡國之禍就在眼前。一時間,變法自強的呼聲在朝廷內外、舉國上下愈演愈烈,變法維新的春潮由於馮華的介入大有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

在上書請求變法的朝廷官員中,雖然有人對馮華的某些主張持反對意見;但更多的人還是認為馮華的觀點具有非常強的可作性,可以試一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他在回奏中除了列明自己對變法自強的意見,還以馮華的《變法自強疏》為基礎重新寫了一篇變法方策——《強學篇》。

張之洞不但是洋務派的領袖,更是一個精通儒學義理、以維護名教為己任的儒學大師。他的才學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封建綱常倫理的瞭解根本就不是馮華這個來自現代的大學生所能比擬的,因此《強學篇》剛一問世,立刻就憑藉其精彩的文字、嚴謹的結構以及更符合當時人們思維習慣的論點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更大的轟動。張之洞提出的“官倡民辦”、“設立自開口岸”等說法顯然要比馮華“民辦工業化”、“建立經濟特區”的怪異名稱更能得到人們的認同,很快輿論的注意力就紛紛從馮華轉移向了張之洞。

不再成為人們議論矚目的焦點,馮華禁不住大大鬆了一口氣。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他頗為感嘆地想道:“盜版還是不如正版受歡迎啊!只是名字怎麼會是《強學篇》呢?看來歷史發生地變化和偏離是越來越大了。不過,這個《強學篇》由於綜合借鑑了自己的許多觀點,到是比《勸學篇》完善了許多,而且憑著張之洞的影響力,那些變革主張應該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吧!”

一切都像馮華所預料的那樣,張之洞的《強學篇》果真如《勸學篇》一樣獲得了絕大部分人的交口稱讚,也使得很多原本有爭議的變革設想,贏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就連人們爭論最多的“在旅順、大連建立經濟特區”的設想,也由於慈禧的一句“祖宗之制,應因時制宜,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以及獲得了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和王文韶等幾個最具實力地方大員的一致支援而順利得以透過。

只是總的變革方針雖然定了下來,但在確定每一項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時卻又掀起了波瀾,特別是建立經濟特區和編練新軍這兩件事更是成為了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

建立經濟特區是一個新事務,幾乎沒有人知道究竟該怎樣進行,因此如何籌建以及讓什麼人來負責這件事就成了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而編練新軍則屬於老問題,早在黃海海戰之後,在北洋艦隊當差的洋員德國人漢納根就向清政府提出了“改革軍制,籌建新軍”的建議。

漢納根在其所上的《條陳節略》中稱:“以今而論,與倭大戰,恐無勝理。惟有阻遏倭人,不敢長驅直進,才可以慢慢利用持久的力量和人數上的優勢轉移局面,取得最後的勝利。”另外,他還針對中國的軍力提出了“趕練10萬新軍以備大戰,添購船炮以固海軍”的具體制勝方案。

漢納根的這些建議令光緒頗為動心。為此,清政府於1894年11月2日,成立了以恭親王奕訢為督辦,以慶親王奕匡為幫辦,翁同龢、李鴻藻、榮祿、長麟為會辦的督辦軍務處。其後十餘日,督辦軍務處大臣就練兵數量、外員聘用、經費來源等問題進行了反覆的商議。幾經爭論修改,終於敲定了“以中員為督辦、由戶部籌款,四個月練兵五千人”的編練新軍方案。

11月15日,光緒釋出上諭:“詳察漢納根所議,實為救時之策。著照所請,由督辦王大臣諭知漢納根,一面迅購船械,一面開招新勇,招募洋將即日來華,趕速教練成軍。所有一切章程,均責成臬司胡燏棻會同該員,悉心籌畫,稟明督辦王大臣,立予施行,不令掣肘。”就這樣,胡燏棻遂在天津衛馬廠(旋移駐小站)開始練兵,到1895年3月14日,共編成新軍10營,名為“定武軍”。但這5000人的新軍僅僅是採用西式訓練,在編制上仍未突破淮軍每營500人的成案,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軍制改革。

如今,由於馮華、張之洞、劉坤一和袁世凱等人一再提出編練新軍的議案,因此光緒決心進一步加大軍制改革的力度。可是在具體編練多少新軍,以及由誰編練的問題上帝后兩黨卻再一次展開了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