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壁坐著,每人眼前一個盛食物的托盤——宋代把它叫做“攢盒”。這個攢盒是銀製的,上面分幾個格子,盛放著不同的飯菜以及幾片水果,有的軍官面前還擺著杯子,盛著一些飲料。杯子的款式也是各種各樣,但基本上都是金屬質地。
整個艙室只有三排圓形的小窗,光線並不好,但艙裡點足了蠟燭,照得很亮堂,在桌椅圍成的中央空地上,環娘正在與一位同齡的小男孩跳著舞——這位小男孩是船上一名小軍官,剛才還在甲板上測量船身位置。
宋人喜歡舞蹈,這不算什麼,根據歷史考證,華夏民族其實也存在交際舞,連《三國演義》也記述了三國時代,陶謙跳這種交際舞,而晉代更是舞蹈之風大盛,那時主要流行一種戴面具的交際舞。到了唐代,史書還記載唐太宗親自編舞,而他麾下天策府諸將,在殿上喝醉了酒,跳下殿中做《破陣舞》……
不過,華夏民族的交際舞,似乎一直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舞蹈。晉代那種帶面具的偶舞,日本人儲存到現代,稱之為“能舞”。不過,現代的“能舞”已夾雜了男女共舞的場面,而現代人看到的男女“能舞”,常常是一堆藝ji簇擁著一位多金有權的老頭且歌且舞。
宋代是一個講究創新的時代,是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按范仲淹、歐陽修的說法來說,這是一個“妖”時代,大家都比較喜歡奇裝異服,喜歡追求獨特個性,所以這個時代出現交際舞並不奇怪,出現各種風格的交際舞也不奇怪。徐寧只愣了一下,馬上恢復鎮定,站在艙口欣賞起來。
場邊幾個小男孩吹著蕭、彈著琵琶,還有一位長相極其豔麗的天竺婦女彈著箜篌。在場的那些小男孩徐寧都認識,就是船上的那群小軍官,唯獨彈箜篌的天竺婦人,徐寧從未見過……他看了看左右,艙內熟悉的人一個都不在,有疑問都不知道向誰提問。
徐寧的出現並沒有讓樂聲停頓,舞蹈也沒有停頓。時穿招招手,指了指身邊的空位,徐寧趕緊貼著餐桌擠過去,在時穿身邊落定。這個時候,環娘真像個小精靈般舞蹈著,她兩眼閃閃發亮,鼻尖掛著汗珠,與他對舞的小男孩興奮地滿臉通紅,正在用胳膊掛著環娘滿場的旋轉、旋轉……
這群小男孩的來歷,徐寧此前問過張橫,聽說都是崔莊附近的莊戶人家,因為培養一名航海軍官需要長達十數年的時間,所以時穿從附近的莊戶挑選了一群八九歲的小男孩,讓他們從小登船,邊掙工資邊學習。因為這些小孩都必須懂得讀書識字算算術,所以船上不能那他們當普通水手對待,於是給了個軍官身份,以此讓他們在漫長實踐中學習管理船隻與水手。
這群小男孩都是良家子弟,他們將在十餘年間隨船讀書識字,並學習各種航海技能,等到年滿十六歲,還要進入正式的學堂開始學習數學與測量術,學滿四年後才能正式出師,並在船上從三副做起,直到成為一名獨立的船長,或者成為艦隊的綱首……
第394章 敵軍過百萬
徐寧不知道,這群孩子的出現其實是現代科技研究的成果——研究英國大航海時代的成功經驗所得。
海上航行是枯燥的,軍官們大多數時間,基本上都在衝著千篇一律的海水發呆。而這群小童子軍的存在,對軍官來說,無論是從心裡還是生理上,都是一貼良藥——不值勤的時候軍官可以教導一下學生,從心理上享受一下家庭、親情的氛圍,免去了無聊、酗酒、頹廢導致健康受損,或者因長時間自閉而心理受創患上自閉症。
孩子們在船上享受的待遇很高,這是因為大多數軍官自家孩子不能在身邊,天長日久的,已把這群孩子看做自己的孩子。而對於孩子的家長來說,孩子登船後,不僅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還能獲得一份豐厚的薪水,今後的工作也有了保障,所以大多數父母也是願意孩子登船的。
徐寧落座後不久,廚師長立刻遞過來一個“攢盒”,稍後,不停地有不同廚師端著自己製作的菜餚,過來詢問徐寧是否需要,等徐寧的攢盒裝滿之後,這時舞蹈已經停止,時穿帶頭鼓起掌來,徐寧也趕緊放下攢盒跟著鼓掌,心裡不禁讚歎:“有這群孩子在,等於船上養了一群小戲,日子一點不寂寞啊……早聽說海州時大郎生活奢華,最喜享受,如今一看,果然如此啊。”
稍作沉吟,徐寧不禁又想:“難道軍官教授的知識裡頭,也包括吹拉彈唱?”
正思考著,旁邊時穿扭頭問:“這個舞蹈怎麼樣?”
場中心,環娘跳的其實改編於歐洲宮廷舞,再稍稍加上一點晉代、宋代的本土風格,從而形成的。這是崔莊女學所教授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