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六品資格的條件。
大祁朝武定規則,凡舉起一百斤石鎖或用刀劍擊穿十層棉布者即為武定十品;舉起二百五十斤石鎖或用刀劍擊穿十五層棉布者即為武定九品;舉起五百斤石鎖或用刀劍擊穿二十層棉布者即為武定八品;七品以上不唯力量大小,必須進行實戰,至少擊敗一個七品武夫之後才可以定品為七品;六品以上要求更高,不僅要至少擊敗一個六品武夫,還要接受起七品武夫的挑戰,成功方能定品。這套完善的武定規則成為朝廷錄用官員的先決條件,在這制度下,大祁男子人人從小練武,民風彪悍。
首輔呂不群緊跟著上奏:“陛下,臣贊同老太師的意見,我朝官員選拔制度自太祖帝執行至今,事實證明行之有效,貿然改變恐動搖國之根本。”
老太師和首輔是前後二代群臣領袖,這個調子定下之後,立即有一大批大臣追隨。
允康皇帝語音平靜,聽不出半點偏向,問:“其他意見呢?若都是這個態度,朕手裡的這十多件奏摺從何而來?”舉著手裡十多件奏摺揚了揚。
聖意難測啊!
中書省侍郎石琮啟奏:“陛下,臣以為取消文官武定限制,有利於更多飽學之士入朝為官。昔年聖人如孔子孟子等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但都有經邦緯國之才,入朝之後對朝廷發揮了很大作用。又比如皇九子燕楓,自幼聰慧過人,若因為先天身體有缺不能入朝為官,對大祁朝亦是一大損失。”
燕楓眼皮亂跳!
罵那隔壁個麻辣香脆!
關老子何事?
身為皇子,燕楓其實比任何人都瞭解允康皇帝的心思,皇帝此刻的平靜正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蓄勢,石琮自己沒有眼sè也就罷了,把他的名字抬出來是什麼意思?豈不是讓皇帝誤以為石琮是為了自己能夠成為皇儲而贊成此議的?這是逆鱗之舉啊!
他立即啟奏道:“父皇,子臣有奏。”
允康皇帝依然平靜地說道:“奏來。”
“父皇,子臣已經決定參加本月的大武定,力爭取得較高的武定品級。”
這是為了撇清和石琮的關係。
允康皇帝點了點頭,意甚嘉許。
聖意難測是因為皇帝不流露傾向,而此時皇帝陛下的態度已經有所明確,偏偏還有迂腐之臣出奏。
戶部右侍郎李瀾是個六十多歲的老臣,著有《儒家通典》、《孟子講學記》等諸多文章,是朝中的大儒,站出來上奏:“陛下,臣以為石侍郎的意見非常正確,我朝建立之後雖國勢強盛,但動亂頻仍,這是聖人之學得不到重視,民智低劣,不懂公序良俗所至,朝廷唯有推行六經之學,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綱常深入人心,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隨後,又有三四人出來附議。
允康皇帝臉sè逐漸變差,問:“虞王,你的意見呢?”
老皇叔匍匐在地,激動地上奏:“陛下,臣以為提出廢除太祖帝旨意的大臣居心叵測。我朝以武力平天下,朝廷武力降低,天下就會大亂。當世之事,一旦朝廷更改官員選用原則,勢必造成武備鬆弛,軍力趨弱。請陛下重懲莠言亂政的臣子,以保大祁朝萬世不朽基業。”
允康皇帝開始對皇子逐個指名:“慶王有什麼想法?”
“子臣贊同皇叔的意見。”
“福王呢?”
“子臣也贊同皇叔的意見。”
“雍王呢?”
“子臣也是這個意思。”
面北朝南的允康皇帝眼神玩味,道:“除了十一子年幼,皇九子是唯一尚未進行武定的皇子,朕先前聽到皇九子啟奏要參加五天之後的武定,想來也是支援虞王的意見了?”
“父皇,子臣贊成皇叔的意見,文人做學問和強身健體之間沒有矛盾。子臣雖先天身體有缺,但十年來堅持練武,到今天才稍有進步,深知堅持練武的重要xing。我大祁朝唯有人人強身健體,方能為萬世開太平。”
“好一個為萬世開太平!”允康皇帝拍案而起,下旨道:“文武官員入仕前須透過相應的武定品級,這是太祖皇帝定下規章,若是輕易改弦易轍,豈不動搖了立國之本?而且,此等大政,豈是小臣可以莠言?中書省侍郎石琮、戶部右侍郎李瀾、工部侍郎王城,著即處死,其他附議者全部革去官職,永不敘用!”
……
退朝之時,御道上數百文武大臣緊閉雙唇,絕無交談之聲。大祁朝一天連斬三個大臣之事屈指可數。這對殿上一點小事,整座王朝都會疾風驟雨的大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