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向他伸手。因為他們斷定,這個人肯定不會拒絕自己,所以,他們會肆無忌憚地提出更多要求。
如果團隊裡有一個人被欺負,那麼身邊的人,會沒有任何顧忌地給他臉色看,老闆說,今天怎麼又晚了!同事說,怎麼回事呀你,老這樣!連最好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時候都忍不住對他發飆。
同理。如果你有借錢給別人的先例,不僅同一個人會不斷向你提借錢的事,這個訊息還會傳遍你所在的圈子。當你的任何一個朋友急需用錢的時候,都會首先想起你。他們才不管你是否拮据,他們的訴求是能借到錢!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傳遞著一種資訊,這種資訊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充套件;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風氣,想改已經後悔莫及。所以,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無論對誰,都慎開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戶已經在不自知的時候打破了,當機立斷及時修補無疑是明智之選。
你已經放棄自己的原則做了一件事,那麼,當第二件事到來的時候,不妨扭轉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線。當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線時,別人一定不敢輕易觸碰。因為,你讓別人知道,你這裡不是暢通無阻,而是有釘子,碰著了對誰都沒好處。
你還可以把別人的要求打一個折扣回饋給他,那麼,下回他自然會要求得少一些。因為開口之前,他起碼會想一想,在你這裡,自己遭到拒絕的機率有多大。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雙方都在不斷試探彼此的底線,然後在一個不能前進的地方停住,劃一道線,彼此相安無事。雙方都知道,這是一個彼此都接受的度,超越這個限度,那就是挑戰交往底線。
所以,一些看起來是偶然的、輕微的“妥協”,如果你沒有警覺並加以矯正,只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人們從來不會想到,情況已經足夠壞了,所以,我要適可而止。這個人已經足夠可憐了,所以,我不能再欺負他了。
為什麼最後一根稻草能壓死人?
因為之前老給一個人加稻草,他也沒什麼反應,他能忍,一聲不吭,人家就覺得還可以繼續給他加稻草,直到他倒下斃命,別人還很奇怪,沒覺得有什麼呀,他不一直這樣嗎?
沒人告訴他,需要警惕第一根稻草。
關節點:破窗效應
一些看起來是偶然的、輕微的“妥協”,如果你沒有警覺並加以矯正,只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雙方都在不斷試探彼此的底線,然後在一個不能前進的地方停住,劃一道線,彼此相安無事。
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無論對誰,都慎開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戶已經在不自知的時候打破了,當機立斷及時修補無疑是明智之選。
演練一下:
哪天被上司叫進了辦公室,說升職,你氣定神閒地說:“我現在的職位挺好的。”
或許總有一天用得上──如果你不想成為彼得原理的犧牲者。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從晉升的梯子上走下來
幾年前,大學裡一位特有學生緣的教授晉升為副院長。其學生們歡欣鼓舞,早該這樣了,他是如此有學問!
幾天前,我聽到了一個壞訊息:教授不僅沒當好副院長,連教授也不會當了。
當場定住。細想,教授真的不是擅長為官之人。他淡泊名利,不擅交際,雖然在課堂上熠熠生輝,生活中卻稍顯木訥。
他本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繼續做學問!
可惜,證明這點的代價是教授的學術前途。而且,如果不犯重大錯誤,他可能要在這個不稱職的位子上直到終老。
研究層級組織學的勞倫斯·彼得說,“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換句話說,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聰明才智,也無論他如何努力進取,總會有一個勝任不了的職位在等待著他,並且他一定會達到那個位置。
我那才華橫溢的教授就這樣登上了“彼得高地”,成為“彼得原理”的現實註腳。
據說,“彼得原理”在1960年首次發表時遭到的是敵意和嘲笑。有一名年輕的職員捧腹大笑,甚至從椅子上跌下來。他向別人解釋,他的強烈反應是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說引起的,他卻沒有注意到自己頂頭上司的臉正一陣紅一陣紫。
世界上每一個職位,都可能碰到無法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