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蟲,龜為甲蟲,魚尾鱗蟲,人為倮蟲,大有長之意,因而大蟲者,為百獸之長,山中猛虎是也!”
“還有這等說法?”
“以前只知大蟲是猛虎,不想裡邊還有這些門道。”
“果然聽書能長見識!”
眾人瞭然,又生疑惑:“那吊睛白額大蟲又是何意?”
蘇問笑道:“諸位可見過猛虎,那猛虎兩眼獰然,如一對燈籠吊掛,是為吊睛,眼眉與額臺毛髮雪白,紋路分明,是為白額,如此,便是吊睛白額大蟲!”
“原來如此!”
“吊睛白額大蟲,一聽就兇猛得很啊!”
“不然如何傷得了二三十條大漢的性命?”
“接下來呢,武松如何反應?”
眾人在臺下抻著脖子,望著臺上的蘇問,已是有幾分急不可待。
蘇問也沒有吊眾人胃口,繼續說道:“那店家說得甚是嚇人,但武松藝高人膽大,渾然不在意,大笑說道:若是岡上真有大蟲,今日便叫它識得武松!”
說罷,武松轉身便走,直上崗去!
……
這裡蘇問又做了一點刪改。
武松,雖然是水滸傳中的高人氣角色,梁山那一票土匪強盜裡少有稱得上是英雄的人物,但他也不是完美的,景陽岡打虎之前,他根本稱不上英雄,只能算是個混混。
他的個性暴躁,喜好與人爭勇鬥狠,出場時便說他醉酒行兇,將同鄉一人打死,之後敢做卻不敢當,怕吃官司,背井離鄉,逃到柴進柴大官人的府上躲避。
這完全就是混混的做法,怎麼也和英雄扯不上關係。
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武松住進柴府之後,同柴進府上的其他莊客相處得很不好,根本不能得到這些莊客的尊重,就連柴進本人對他都不怎麼放在心上。
離開柴進府後,景陽岡打虎前,他在酒家時的表現,也讓人感覺很不對味。
酒家跟他說景陽岡有虎,他不僅不信,還說酒家故意嚇他,想要留他住店,夜間謀財害命。
這話聽得酒家甚是惱怒,因此也回聲譏諷武松,說他看過榜文之後,必定不敢過崗,到時候還要回來投住酒店。
如果只是這樣好心當做驢肝肺也就算了,偏偏武松去到景陽岡前,見那官府張貼的榜文,知道景陽岡上真的有虎之後,他……怕了!
沒錯,武松怕了,還準備轉頭回去住店,但又想到店家之前的話,認為自己這樣回去很沒有面子,定然會被那店家恥笑,所以才把心一橫,上了那景陽岡。
前勇後怯,這哪兒是什麼英雄豪傑啊?
所以,景陽岡打虎之前的武松,只能算是混混一類的角色,甚至在打虎過程中表現得也不算好,打虎的時候心驚膽怯,手忙腳亂,打完之後心有餘悸,手疏腳軟,兩個身穿虎皮的獵戶趕過來的時候,還把他嚇了一跳,驚叫我今番死也。
說實話,這是很真實的反應,很真實的描寫,武松的出身環境,有這樣的性格脾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遇見猛虎,心中恐懼,這樣的反應也合乎情理。
但有的時候合理並不一定合適。
網路小說界有一句行話,叫做:“貴在真實也跪在真實!”
沒錯,小說需要真實性,合理性,真實合理的劇情能讓一本小說更加優秀。
但這並不是小說的根本,小說的根本是藝術創作,趣味閱讀,而不是記錄現實,就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也要加入一定程度的藝術創作,這樣小說才有趣味性,閱讀性。
追求絕對的真實,那還看什麼小說,看看自己的生活不好嗎,不比什麼小說都真實?
真實,並不是讀者的核心追求!
一些作者卻不明白這一點,一味的追求真實,最後也跪在真實。
讀者看小說追求的是什麼?
是趣味!
不管這個趣味是什麼,你都要讓讀者有閱讀的趣味收穫。
喜劇的喜,悲劇的悲,這些都是閱讀的趣味,也是小說的核心,真實性合理性只是邊角,從來只有凸顯核心,犧牲邊角,哪有凸顯邊角,掩蓋核心的道理?
既然如此,水滸原文為什麼還要這樣描寫武松的,是施耐庵不知道怎麼寫小說嗎?
當然不是。
施耐庵這樣描寫前期的武松,是想要為武松塑造一個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為梁山好漢與武松的結局埋下伏筆,這同樣有相當的藝術性與趣味性,並不完全是跪在真實,文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