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字輩的眾師長顏面掃地,降下責罰自是難免。俞和聽說詹大建酒醒後被打了一百廷杖,心中深感愧疚,就帶著禮物前去探望,但卻吃了一道閉門羹回來。詹大建自己覺得,這事兒純粹是被俞和給坑害了,若不灌他烈酒,斷不會鬧出這樁醜事來。從那之後,這位青城弟子就再也沒來過玄真觀,哪怕在山中偶遇俞和,也是冷面相對,形同陌路,連招呼都不打一聲。
俞和後來託董大齊他們去詹大建面前說情,可董大齊等人渾沒當一回事兒。畢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別個女兒家無意,你卻去門前甩賴撒潑,這本來就是下作之舉,你不自慚形穢,卻怎的還拿別人發氣?再說山中修行的年輕人都好一口杯中之物,這些大字輩的青城弟子,哪個不曾因為醉酒惹事被打過廷杖?故而詹大建在那獨自生著悶氣,其他同輩的師兄弟們根本就沒往心上去。
此事蓋因詹大建這人自視甚高,又極為愛惜面子,他認為自己乃是堂堂青城仙宗的真傳弟子,卻垂愛一個外門女修,這已然是大大的屈尊降貴,可最後還橫遭拒絕,那真是受了奇恥大辱。他越想越是積怒,最後因愛生恨,鑽進了牛角尖兒裡。俞和聽董大齊說,詹師兄每每提及玄真觀諸人,言語中多有嘲諷奚落,常說俞和他們不過是躲在青城仙宗的蔭澤下乞食苟活,終有一日要將玄真觀逐出青城山云云。
俞和雖覺這話說得太過刺耳,但他自己也是經歷過情劫的人,所以非但不怒,還對詹大建頗有同病相憐之感,於是三番五次試圖與其重修交道。後來在青城掌教丹清真人的有意安排之下,詹大建勉強同俞和吃了一場薄酒,兩人雖不說盡釋前嫌,但彼此的關係是要緩和了許多。
其實這點微末小事,在偌大的青城仙宗裡實在是不值一提。而天性隨和的董大齊等人,與心高氣傲的詹大建其實也沒有多麼深的情誼,他們依舊是常去五龍溝玄真觀,找俞和飲酒論劍。久而久之,這幾個大字輩的年輕弟子從俞和那裡受益匪淺,劍術道行突飛猛進,漸漸成為大字輩中的翹楚人物,把師兄詹大建給比了下去。後來丹清真人遣大字輩眾弟子下山行走,董大齊等人很是作成了幾場大事,漸漸的名聲鵲起,哥兒七個在西南之地號稱“青城七劍”,頗受滇蜀正道修士的推崇敬重。
這師弟們出人頭地,隱隱成為青城仙宗年輕一代的旗幟人物,詹大建心中愈發憋悶。道聽途說之下,他以為是俞和暗中教了董大齊他們一些旁門手段,才有了今時今日的成就。於是詹大建妒火燒心,勃然大怒,他當著青城掌教丹清真人的面,指責董大齊等人不修本門真法,卻分心去學歪門邪道的花招,如此這般難成大器。他指這毋需有的罪名,要求掌教大尊降下責罰,令董大齊等人面壁思過三十年,且不得再去五龍溝玄真觀廝混。
可丹清真人對“青城七劍”喜愛都來不及,對於俞和的暗中調教也是私心默許,怎會無故責罰弟子?結果詹大建這一狀告過去,卻是活生生的把他自己給坑了。掌教大尊當場發怒,喝斥詹大建不思上進,心胸狹隘,誣陷同門,這最後要去面壁思過的人,反倒成了他詹大建自己。
於是詹大建與俞和之間好不容易才稍微緩和的關係,便再一次惡化了。
在後山響水洞面壁思過三年,詹大建的性情大變。他徹底學會了隱忍,不再盛氣凌人,而是整日掛著一副笑嘻嘻的面孔,甚至還曾提著美酒,主動去玄真觀登門拜訪過俞和。可俞和對這位不請自來的客人有些存疑,他與詹大建舉杯痛飲,趁其醉意熏熏時,便暗暗套問詹大建的真心話。那詹大建自然有極力掩飾,但他那點兒拙劣的小花招,在久經世俗沉浮的俞和眼裡,不過是層一捅就破的窗戶紙。
在一番促膝長談之後,俞和才知道詹大建絕非大徹大悟,而是將怨恨深深的埋了起來。他來玄真觀的真意,不僅是要偷學劍術,更想要探出俞和到底教了董大齊什麼外門路數,好抓住俞和的把柄,將玄真觀眾人逐出青城。
看透了詹大建的心思,俞和還是決定以德報怨。他不僅不有意隱瞞,反倒傾心相交,無所不談。短短數年,詹大建也是獲益良多,劍術大進,可惜這人心中的怨恨實在太深,斷非在幾年之間就能盡數化解。
一如來朝陽峰臨行之前,董大齊等人去五龍溝玄真觀求藥,詹大建卻嗤之以鼻,說去玄真觀無非能討得幾味下酒小菜回來,白白作踐了天材地寶。他告假出山,尋到了一位滇地丹修,用數件法寶換回了幾顆稀鬆平常的療傷丹藥。可等他看過了寧青凌煉成的諸般寶丹,再比一比自己舍血本換來的“靈丹妙藥”,心頭又是一股無名邪火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