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對著緊閉的木門發呆。
小院大屋中,俞和有些悶悶不樂的坐下,拿起茶几上的瓷碗,咕咚咚的吞了幾大口茶水。
張真人拍了拍俞和的臂彎,笑著問道:“是不是覺得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俞和用了搖了搖頭:“以前乞討為生的時候,我與小溪兩人餓的神志不清,昏倒在路邊,被山間小廟中的和尚救起,拿化緣來的白麵饅頭給我們吃,舀山泉水給我們喝,砍柴生火給我們取暖,那時我曾覺得,出家人是如此的慈和,他們簡直就是行走在世間救苦救難的佛陀。可今天我第一次覺得那些和尚頗為令人厭煩。”
張真人嘆了口氣道:“俞和,如今你站的立場已不同了。從前你不過是一個庶民,而且還是個苦苦掙命的乞兒,他們用垂憐的目光去看你,你對他們是無害的。救了你,他們亦是一場功德,所以和尚們,自然會悉心照料,在佛門,這叫修善果。而現在,你是道門的劍仙,天下道佛魔三大宗源,道佛兩宗皆修善念,是為正教。但這天下氣運與證道機緣,冥冥中皆有定數,三宗各爭氣運機緣,彼此又是對立的,因而你站在與佛道對立的道門立場上,自然看得見他們的真面孔。”
“再一者,你以前見過的和尚,都是凡俗的僧人,他們只修佛法,不修長生神通。這樣的僧人,其實才真正是最貼近佛的本義。他們心中只存一尊佛,守定大慈悲、大清靜、大憐憫的善念,幾乎沒有分毫的yù念與執念,所以凡俗常有無yù無求的苦行僧。而大鎮國寺的那些修長生神通的和尚,他們因為有一身通天徹地的本領,因而為了不斷追求佛力至境,必須存有執念,而這種執念,也自然會演化為yù,對一切機緣、氣運的yù。若沒有這種yù,他們自然也無法將佛力修進。只是有了執念與yù念,便會爭,這一爭,諸般醜態盡出。”
“其實你若是站在佛宗的立場之上,看我們這些道門修士,也盡是醜惡的。蓋因損人則利己罷了。那涼厚真人等,還有這六皇子周承雲都是一絲氣運所繫,我們爭得了一份,大鎮國寺自然不會甘心讓我們暗府盡佔了機緣,所以設計謀奪了六皇子那一份。”
“你也莫去埋怨那個周淳風,莫說是皇子,就算是一皆庶民,誰能扛得住如此機緣的誘惑?”
張真人一番話,說得俞和有些迷惑,修了長生,反而離真正的佛漸行漸遠?那修了道,是不是亦在離真正的道越來越遠呢?修行這短短几年,已見了不知多少爭鬥。什麼清淨寡yù,什麼與世無爭,這些寫在道經中的義理,在修道之人身上,似乎都不怎麼見得到。而看得多的,卻是劃破長空的飛劍與法寶,漫空的光焰雷火,還有飛濺的鮮血。
是不是真的只有殺伐果斷,滿手鮮血,才能爭到那一線仙緣,斬開證道之途?
張真人自然懂得俞和心中的迷茫,他伸手屈指,在茶几上輕輕一敲,發出篤篤似木魚的聲音,合著節律,緩緩沉聲道:“凡事問本心,若心不亂,則行不亂,對與錯自有天道定。若為問道,對亦錯,錯亦對。”
俞和凝神沉思,手邊一杯茶漸涼,寧青凌轉了轉眼睛,為他續了些熱水。
張真人一擺手,幾位暗府修士各自散了。只剩下寧青凌雙手捧著腮,盯著俞和一直到了天sè昏黑,這才離去。
等到了酉中時分,大屋中自行亮起了燭火,俞和這才渾身一顫,從那茫茫然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之中醒轉,一看大屋中已是空空如也,他笑了笑,自去廂房打坐了。
張真人講的那許多道理,左右也是想不通徹,俞和乾脆不去推敲了。他心中明白,若要洞悉這些道理,非得待見識得更多,心xìng更成熟圓滑之後,才能撥雲見霧,那時一概紛擾,自會釋然。
頌了幾遍《清淨坐忘素心文》,漸漸轉而閉息,xìng光下照,俞和又見那靈臺祖竅中高懸的六角經臺,有道清濛濛的氣流,繞著經臺循行不休。
只一望這到氣流,俞和登時大駭,這氣流分明便是明素真人祭出的,那尊三清聖寶元始天尊印中所蘊的,道門三祖炁之一的始青氣!
這可絕不是尋常的什麼元炁與靈炁,這始青氣為玄元始三氣之一,生於太無之前,合虛而生氣,氣生於空,空生於始,始生於元,元生於玄,曰祖氣太無。始青氣化成清微玉清勝境,進而生出玉清元始天尊。
這始青氣,居然被六角經臺攝入了自己的靈臺祖竅中?俞和依稀記得當五sè補天石和元始天尊印發動時,這六角經臺確是放出了千重青光,沒想到竟是牽動了始青氣。
不過這道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