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撫仙湖的景緻極美,遠山近水,洲島錯落,湖水呈碧藍sè,宛如琉璃萬頃,乃是高原之中的一片內海 ”“ 。天上罩著五彩團雲,湖面波濤翻動時,白浪如朵朵睡蓮競相開放,又似串串銀鏈滾動,無波時則如明鏡般一片澄清靛藍,倒影出岸邊的連山黛影。
這湖之所以由南伽湖改名作撫仙湖,是來由於一段民間神話傳說。
相傳深居天宮的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一rì步出宮門,遠眺人間,發現一顆狀如葫蘆的明珠,鑲嵌在雲霧繚繞的萬山叢中,湛藍明淨,波光粼粼,美麗至極。仙帝為之傾倒,急傳專擅繪畫的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這人間美景,帶回天宮,裝點殿堂。
肖、石二仙得了玉帝旨意,急忙騰雲駕霧,飄落在大湖東南方向。走近一看,迷離美景展現在眼前:大湖四周,嶙峋怪石密佈,崢嶸多姿,儀態萬千;有的如沖天玉筍,有的似文房筆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獨坐湖中,雲霧迷漫時,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縹緲無常、變化莫測、神奇美麗的仙島,與鏡湖交相輝映。
肖、石二仙只顧搭手撫肩的駐足湖邊觀看,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繪畫,也忘了歸期。一rì復一rì,一年復一年,他們定定地站在那裡,陶醉在迷離美景之中。久而久之,兩位神仙變成了兩座石峰。於是在撫仙湖的東南方,便有了兩座形似搭手撫肩,俯視湖面的石人山。
“撫仙湖”之名由此而來。
民間傳說是如此,可雲峰真人那晚對俞和所說的,卻又與這傳說似是而非。
有兩位仙人下凡,落到此處原是不假,但恐怕並非是因為玉皇大帝要把這湖景繪製出來裝飾仙宮。天界仙人降臨凡界非同小可,仙帝大尊斷然不會因為區區美景,而有這等兒戲作為。其中必藏有一道大隱情,只是上古天機不為人知,亦不可妄測。
二位仙人到了撫仙湖邊,最終是身化石山,還是另有去向,原本是眾說紛紜。可前些時rì撫仙湖突然顯出異相,隨即傳出水下上古仙府即將現世的驚人訊息。人們便猜想,那兩位仙人只怕是潛入了湖底,開闢洞府修行,不過最終他們是坐化於此,還是復歸天宮,只有進了仙府一探才知真相。
而最引人遐想的,還是這水底仙府中藏有何物?而這撫仙湖之下,又是有什麼存在,能引得天上仙人落凡於此,還辟出洞府駐足呢?
遠望白浪翻滾的撫仙湖,俞和卻也瞧不出什麼異樣來。據說這撫仙湖的湖水極深,從水面潛到湖底差,不多能有三百多丈,折算作平地上,也是二里多路程,故而水底下深藏的玄機,絕非尋常人力能探及。
兩人正望著風景,俞和忽覺神念一跳,側頭看夏侯滄轉回了身,背手遙望西邊的天際。不多時有四道淡淡的遁光,從彩雲中飛出,循山勢一轉,落到了面前。
俞和手掐劍訣戒備,卻看夏侯滄一副淡然的樣子,面帶幾分倨傲,昂首看著收起神通顯出身形來的四位修士。
但見這四人,雖然都穿著深藍sè斜襟長袍,卻只有當先面相稍長的一人腳上穿著布靴,手上扎著方巾,其餘三人皆髮髻潦草,繫著各sè的粗布腰帶,腳踏著編藤草履,顯得頗為寒酸。
領頭那衣冠還算齊整的修士搶上數步,對著夏侯滄恭恭敬敬的一揖到地,口中呼道:“胡甲山拜見夏侯掌院真人!夏侯掌院果真信人,如此快便迴轉西南,不知貴門掌教大老爺,可曾答允了我家兄弟幾人的乞求?”
夏侯滄輕蔑了看了看對面四人,朝俞和一點下巴道:“這是我天罡院中的弟子俞和,我既然與他回來見你,自然是我家掌門師尊已答允了你的要求。只是須得仙府開啟,且我西南別院建成之後,師長真人才會來此召見你們,授下門儀。”
“如此,甚好!”胡甲山略猶豫一下,但還是浮起了滿臉的喜氣,抱拳對著夏侯滄又是三拜,“那以後便是自家同門了,還望夏侯掌院師兄多多照拂才好。還有這位小俞師侄,今後也當好生親近!”
俞和聞言一愣,夏侯滄不過是天罡院的首席執事弟子,何時卻成了掌院真人?而且自己和夏侯滄乃是十九代同輩,在天罡院也是一首席一次席,怎麼聽這夏侯滄方才介紹自己,倒好像是他天罡院中的晚輩弟子一般。鬧得這胡甲山管夏侯滄叫一聲掌院師兄,卻管自己叫小俞師侄,生生矮了一輩下去。
俞和暗暗一皺眉頭,心道:夏侯師兄,你便是要逞威風,又何須在外人面前抬高你自己,卻還順帶貶低我俞和?
但出門在外,俞和自然也懂得進退。掌院之事,他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