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亡八十七人,傷一百四十六人。
而這是起事之後的全部傷亡,與將近二十天的戰鬥和取得的戰果比,這個數字顯然並不算多,甚至算是比較輕微。
如果武器裝備齊全的話,就算是江湖會黨、遊勇也能擊敗同等數量的巡防軍,就更不要說是經過訓練、戰鬥意志旺盛的革命軍了。
陳文強雖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卻不想就此放寬擴充軍隊的條件。打敗了清軍,卻很可能搞出紀律松馳、不聽號令的武裝,顯然是急功近利,不顧長遠的做法。
要知道,任何一個政府都會努力維持社會秩序的安定。而幫派會黨因為沒有髙尚、神聖的信仰,恰恰是難以控制的社會力量,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是社會鼎革之際的投機分子。
所以,革命軍的擴充一直是謹慎、有序地進行,儘管隨著戰事的影響逐漸擴大,前來投奔的人員絡繹不絕。
“此戰結束後,部隊有進行整訓的必要。”看到問題並提出建議的是參謀長葛智初,“起事之初,革命軍是一千五六百人,是完全忠誠可信的。現在新兵已經招收了近三千,看似人多勢眾,卻在運用兵力上不敢放心了。”
這是實際存在的問題。以前一個連能夠完成的任務,現在呢,對擴充的隊伍的戰力缺乏準確的估計,就不能再派出一個連,可能要派兩個連才能放心。
“我同意你的建議。”陳文強點了點頭。說道:“不光要整訓,彈藥物資也要補充。清廷是不會善罷干休的,廣西清軍敗了。還有廣東,還有其他省的清軍。不休整積蓄下力量,革命軍無法連續作戰,擊敗一波一波的來犯之敵。那種認為在一地起義成功,便能得到四下響應,一舉推翻滿清的想法,是過於樂觀了。至少也是錯判了當前的國內形勢。”
“陳執委,我一直想問。總部是基於什麼樣的根據,做出五年內革命必定成功的結論的。”已經是營長的秋j很是疑惑地開口問道。
陳文強淡淡一笑,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瞭望著炮臺四周的景色。巍巍群山。連綿起伏,站在金雞山頂,不出國門,異國一百多里範圍內的土地盡收眼底。再轉方向,則是鎮南關的關城,以及更遠的中國土地。
“希望,在黑暗中綻放的希望!信心,用血與火埋葬*王朝的信心!”陳文強沉聲說道:“還有主導革命、捨我其誰的勇氣,五年。不必考慮是什麼根據,只要奮勇前進,五年也嫌長。”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十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嚮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幾乎憤怒了,不斷抱怨為什麼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頭,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走了;越往後。他們的情緒就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於是,大家又簇擁著繼續往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時候,大家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行進的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塊里程碑。人們便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人們的行動有了明確目標的時候,並能把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到達目標。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大年代,以乎所有革命者都象第一組人那樣,不知道黑暗何時能結束,黎明何時到來;好象前面是懸崖,但又只能往前走。叫苦、抱怨、憤怒、放棄,在這看不到盡頭的煎熬中,各人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選擇。
所以,陳文強要發動起義來鼓舞士氣、平抑革命者的激情,並且要給革命行動定下明確的目標,讓他們知道何時會徹底勝利。每過一天,便是向最後的勝利邁進了一步。
有了希望,有了奔頭,人們就會利用短暫的歡樂來消除疲勞,在困境中不斷地開動腦筋,渡過難關;在前進的路上也會不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