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政的關鍵其實是統一財政,沒有集中管理的財政,清政府要想發展新式教育、建設新式武裝和推進憲政的努力便缺乏現實的財力支援。
但金本位遭到了地方督撫的強烈反對,隨後中央與地方又在“廢兩改元”,還是採用以兩為計價單位的銀幣這兩個方案之間爭論不休。
以張之洞和袁世凱為首的各省督撫傾向於前者,而度支部(原戶部)則支援使用國際上銀本位國家通行的銀元。張之洞的主要理由是全國上下仍然以兩為單位進行納稅,改用銀元會造成擾民,而且可能無法與現已流通的外國銀元進行競爭。
1905年,清政府決定暫時以銀兩作為標準硬幣,並在天津開設造幣總廠和四個分廠行使“壟斷”鑄幣權。然而由於缺乏回收之前市場上流通的各種銀幣的行政能力及財政資源,銀元的發行不僅沒能帶來一個統一的貨幣,反而等於在原有的貨幣叢林中植入了一棵新樹,這意味著貨幣亂象更加劇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此外,雖然各省鑄幣廠不再鑄造銀幣,但銅幣的私鑄仍在繼續。這造成了新的銅賤危機,而由於使用銅錢的主要是底層民眾,所以與銅有關的通貨膨脹給他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最後一個亂源來自地方官私銀行和錢莊濫發的紙幣。為了遏制濫發紙幣的情形,清政府於一九零五年成立了戶部銀行。以發行有高度信譽的鈔票。然而,類似銀元式的困局再度出現。只有一千萬資金的戶部銀行沒有能力回收數億已經在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舊的紙幣依然流通。新發行的鈔票不過是加劇了混亂而已。
混亂是弊端,可也是機會。身為合資銀行的董事,陳文強雖然沒把銀行看成是自己的,但卻倚其為後盾,也希望日後能為革命軍提供財政支援,為新政府提供財政幫助。
而到現在為止,合資銀行的資本越來越雄厚。股東不僅有國內的,還有南洋的。又有德國資本的附股,令人刮目相看。且業務發展也非常迅猛,營業網點已建立起幾十個,發行的鈔票不僅在上海、寧波、溫州、舟山等沿海、沿江城市廣為流通。更因為陳文強的努力拓展,在湘鄂粵滇等省也逐漸受到民眾的信任和歡迎。
不要求在全國廣泛流通,但在南方,合資銀行的“興華”鈔票還是具有驅逐其他貨幣的實力和可能的。這個其他貨幣,自然指的是地方官私銀行和錢莊濫發的紙幣,也包括清廷戶部銀行。
儘管有格雷欣法則,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但同樣也有反格雷欣法則,也就是人們通常樂意接受走勢堅挺、含金量較高的貨幣,即“良幣”。而不願意接受走勢疲軟的“劣幣”。而且,回顧世界貨幣歷史,能夠充當國際貨幣的基本都是成色好、信譽好的貨幣。並非劣幣驅逐良幣。
所以,合資銀行資本雄厚,經營規範嚴格,又與德華銀行達成互助協議,所發行的鈔票被人們認可,並不出乎意料。換句話說。“興華”鈔票就是良幣,是人們喜歡持有。並能安心持有的貨幣。
藉助於合資銀行眾股東和上海總商會的影響,以及總商會成員的各種社會關係,合資銀行越來越成為其他各地商家和百姓儲蓄存款、規避風險的選擇,“興華”鈔票也因此而越來越成為普遍的各種交易的結算貨幣。
陳文強與合資銀行的董事們,以及聘請的專業顧問屢次商議過這件事情。再加一把勁,是的,只要再加一把勁,合資銀行確立在南方的老大地位應該是可以預期的樂觀。
再看與會的憲政會成員,不是有名望的,就是有資產的;不是實業家,就是工商巨頭,殷富士紳。且幾乎是分佈於全國各地,有他們的支援和幫助,這個大計劃實現起來便是事半功倍。
當然,這種事情是不方便在慶祝酒會上商談的。當天晚上,憲政會的一班高層便被陳文強請到了一處,其中還有合資銀行的幾位首腦和顧問。
“當一個政府依賴銀行家的金錢時,他們(銀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領導人掌握著局勢,因為給錢的手始終高於拿錢的手……羅斯切爾德家族在滑鐵盧戰役中一舉奪得倫敦金融城的主導權,從而掌握了英國的經濟命脈……透過操縱公債市場,羅斯切爾德家族使路易十八丟下了高傲的頭……哈布斯堡高大的圍牆終於被所羅門越過了,成為奧地利金融和經濟的主宰者……德國,義大利……神聖的君權終於被神聖的金權所取代……”
諾依曼依然是滔滔不絕,熱情洋溢,終於引經據典地講述完貨幣及發行的重要性後,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