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誰也別把自己看得那麼高尚,雖然美國的政策使中國獲得了利益,但並不意味著美國就真的那麼無私,探究到最後,依然還是國家利益在引導著這一切。
當然,現在中美、中德關係正處於蜜月期,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都那麼坦蕩無私,處處都體現著兄弟般的友誼。中國巧妙地分別向美德兩國表示出在遠東將義不容辭地挑起拒俄反日的重任,毫無怨言地為美德兩國的利益服務。這種表示是如此的真實可信,而且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的。
而正是利益的關係,註定了美德聯盟不可能實現,也就使中國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既不必因為加入同盟國而受到協約國的干涉和威脅,更可以讓雙方都對中國採取審慎的態度,以免中國被迫做一面倒的選擇。
對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參戰並且加入協約方一方,陳文強一直有著冷靜的判斷,雖然看起來這是隨著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偶然性,但從本質上講,從後起的帝國主義大國的地位看,美國捲入這場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大戰卻是必然的。
美國是“中立”,還是參戰,何時參戰,以何種形式參戰,這一切都還是取決於它本身的利益。“中立”,一方面是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和平主義很強烈,人民反戰;另一方面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時機,撈取實利。正如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所預見到的,戰後“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快要破產了。海上將不再有德國。而十年以後……整個世界前途就將會落在我們手中,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但是當英國海軍掌握了制海權,美國變成了協約國單方面的軍需供應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倉庫和兵工廠”時,大多數美國商人轉向了協約國。
總統威爾遜也就沒有選擇餘地,只能接受英國的海洋政策並聽任美國逐漸成為協約國的兵工廠。因為,“大多數美國工業家自然具有和銀行家同樣的態度。因為英國控制了海洋,我們的銷路主要是在協約國,我們願意看到協約國繼續這場戰爭並贏得戰爭。”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當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威脅不斷擴大,協約國一時還拿不出有效的對付手段,戰場形勢急轉直下時。美國人開始擔心了,萬一協約國戰敗,美國非但不能繼續進行“中立貿易”,連給協約國的戰爭貨款也將收不回。
“而隨著協約國的安全開始受到威脅,一個金融危機已經開始抬頭。從保護債務國的角度出發,美國也應儘快參戰。由於利益的關係,美國再不能預設德國潛艇封鎖而不損害美國與協約國的友好關係,而且這種預設或許會使德國獲勝。換言之,美國在這些新形勢下再不能絕對公平;不管怎麼樣,都會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不利。”
制海權,陳文強看到了戰爭成敗的一個關鍵,德國就是因此而敗,儘管它的陸軍單挑英法俄而不落下風。
既然看到了一戰最後的走向,提早佈局,以獲取最大的利益便是陳文強的最終目標。德國將中國視為遠東的準盟友,希望中國能牽制俄國的時候,中國也未嘗不把德國看成是一個國家復興的墊腳石。
上房抽梯,卸磨殺驢,雖然說起來不好聽,但上升到國家關係,未嘗不能轉變成審時度勢和英明果斷。但陳文強還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暫時對德國表現出足夠的真誠,並且給予德國必要的幫助。德國的力量越大,在戰爭中對列強的傷害越深;戰爭越殘酷,對列強的力量削減越大;而這些,對於中國在戰後最終的崛起和自立,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對於美國,中國是真的當盟友看待,立足於長遠,既不想讓美國一家獨大,控制中國的命脈,又想借美國的資金和技術發展壯大,這便要保持一個限度,還有一份戒心。至於反日,這是美國的希望,也是中國的現實需要。從始至終,陳文強都將日本視為中國崛起的最大威脅,有借力打力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
半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了,中國代表團在美國收穫頗豐,這得益於中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得益於美國的利益需求,得益於美洲華人團體的全力幫助。
當然,收穫不僅是經濟和政治上的,更包括了工程技術人才的招攬,而這也是陳文強非常看重的一件事情。如果說革命還未成功時,召喚華僑的幫助是基於大義的話,那麼現在就更側重於待遇的優厚,並且是中洋並收了。
建築鐵路,發展公路汽車運輸,礦山機械化開採,工廠技術指導,企業現代化管理………中國政府向各種行業的人才伸出了橄欖枝,其範圍之大,數量之多,令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