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可以的。
更何況行軍打仗與江湖爭勝不同,明教的首腦人物,武功高是高了,行軍打仗,卻未必就見得拿手,反倒是一些尋常教眾,往往在金戈鐵馬中脫穎而出,是以當時的幾支義軍,雖然名義上都自統歸明教帳下五行旗、天地風雷四門等統屬,然則事實上直接指揮義軍的卻往往不是五散人、四大法王、左右光明使這些明教的首腦人物,反倒都是如同徐壽輝、朱元璋、常遇春、徐達等在教中地位不高的教眾。
這些教眾雖然在教中地位不高,然而卻終究是在第一線衝殺指揮的負責人,可以說天下原本是他們打下來的,若是強欲以教權凌駕於前線軍事指揮之上,則必然要生出許多衝突,到時兄弟鬩於牆,卻絕不是張無忌願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他選擇了攜趙敏飄然而去,將教主之位交給楊逍,實則卻也是存了要消彌這因教權而軍權二分,從而早就埋下來的禍根。
畢竟他在明教之中的威望之隆,一時無二,若是仍由他懾理教主之位,明教便是鐵板一塊,如此則明教之中的首腦教眾,自必不會允許有朝一日朱元璋竟爾凌駕於他之上。
若換了楊逍,形勢卻也就大不相同,畢竟楊逍孤高自傲,教中首腦,因著自己的手令傳位,或可對楊逍維持表面上的尊敬,卻絕不會象對待自己這般推心置腹,更重要的楊逍本人,對於爭奪天子大位,卻也沒有多少的興趣。
是以換了楊逍,雖則各種磨擦,自必難免,卻是能保證更多的只是爭於教務而不爭於國務,爭於江湖而不爭於天下,若能當真如此,卻也能令得天下之間,減少了不知幾許血腥。
至於朱元璋亦或是其他哪個義軍首領能夠最終據有天下,張無忌卻總是認為,明教都已然以天子大位相讓,那新朝縱然不立明教為國教,至少也應當還明教一個生息清靜之地,畢竟不管怎麼說,新朝的開國功臣、當朝大員,大半出身明教教眾,今後明教傳法宏教,總也不至於再處處遭受官方的打擊,境遇較諸先前,總要好上許多。
他並不是不懂得這些機謀籌劃,只是朱元璋用這些機謀籌劃爭逐天下之利,而他一心一意,卻只是想為人世間多減少幾分血痕。
畢竟他自幼生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