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無機系統融合、形成神經網路並進一步活化感染體的各項功能還需要一定時間,也許一些早期被感染的部分已經活化,但那些後來感染的部分很可能還未能活化。
抗感戰鬥中的通訊很亂,難以清楚地整理出損毀清單。能夠確認完全失守時已經被活化的系統有:動力系統、防禦場系統、衛星系統、通訊系統,排名按感染順序;能夠確認被泰坦人完全破壞的有:航跡推進系統、32個反艦動能炮中的23門、720套防空系統中的517套、1號X鐳射陣列,造船廠平臺的升降和旋轉驅動裝置;其餘系統情況不明。
對於情況不明者,在司令部決策的時候根據20%已活化、10%已損失、其餘已感染但尚未活化的估計作為參考。
正文 第154章 遊獵戰星攻堅戰
情報中心對所有有關資料進行仔細分析、整理、對照之後,得出了一些結論和推測。此前以為戰星被感染的原因,是8月20日被一枚巡航導彈擊中北極,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全面,同一時間戰星的南極遭到了接觸式感染,實施者就是柯利桑號。此後,在戰星內擴散的病毒一直是兩股,分別從南北兩極向中間擴散。北極的那個群落的擴散與我們之前所掌握的異獸感染過程是一樣的——各向均勻的瀰漫式感染,一路碰上的東西統統感染;但南極的那個群落則表現出很獨特的方式,它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分成多股,分別奔向各個機要部門,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特意性,可能因為柯利桑號一直粘在南極上,一直在有意識地控制著感染程序。戰星上的人員對感染的阻截主要集中於南半球,因為那裡的感染路徑是線性的,容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