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1 / 4)

脫莩齠�鰨�僱懷雋爍櫛璧奶氐悖�齙匠�⒆霾⒅兀�舛雜詿�車那嘁率歉齟罌綞鵲慕�健U獬魷吩諡星鎝諢嵫菔保�竦謎鷙承緣暮悶饋4喲耍�防擠加肫餚縞降暮獻韝��芮校��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間,齊如山為梅蘭芳創作或改編了二十多出劇目,如《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天女散花》、《麻姑獻壽》、《上元夫人》、《木蘭從軍》、《紅線盜盒》、《霸王別姬》、《西施》、《洛神》等都是出自齊如山之手。這些劇目對幫助梅蘭芳形成雍容華貴、清新典雅的演出風格至為重要,因此1928年4月15日的北平《晨報》刊登了劇作家羅癭公的一首《俳歌調齊如山》,詩中寫道:“梅郎妙舞人爭羨,苦心指教無人見”,讚頌了齊如山這位背後英雄。《晨報》為此“俳歌”特地加的“編者按”寫道:

梅蘭芳之名,無人不知,而使梅之借獲享盛名,實為高陽齊如山先生,則世能知之者鮮矣。梅所演諸名劇,劇本以及導演,胥由齊氏任人。癭公此詩,雖為遊戲之作,真能發潛光也,不可不公諸世人。

為了擴大作為國劇的國際影響,在1930年齊如山精心策劃了梅蘭芳的訪美演出。梅蘭芳帶領演出團在美國的紐約、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等大城市演出72天。每場演出都贏得暴風雨般的掌聲,每次梅蘭芳謝幕都多達15次以上。特別是在華盛頓演出時,梅蘭芳還結識了美國文藝界的拉斯考、斯達克·揚等戲劇家,卓別林、範朋克等電影藝術家,露絲·丹尼、泰德·肖恩等舞蹈家。他們對梅蘭芳的舞臺藝術評價很高,多有盛譽。一些大學還請梅蘭芳作報告,介紹中國京劇的來龍去脈,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波摩拿學院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榮譽學位。

1931年梅蘭芳與齊如山共同創辦了“北平國劇學會”。1948年齊如山定居臺灣。儘管他們沒有機會相互切磋戲劇創作了,但彼此的友誼卻一直保持著。1961年夏天,在臺灣的齊如山得知梅蘭芳去世的噩耗,不顧已經85歲的高齡,撰寫了《我所認識的梅蘭芳》,來懷念老友。1962年齊如山在看戲時突發心臟病而逝世。

。 想看書來

舞臺演出,渾然天成:梅蘭芳與餘叔巖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餘叔巖,譜名第祺,官名叔巗,因為“巗”與“巖”通,故而人們常以“巖”字代之。湖北省羅田縣人,於189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他的爺爺余三勝是京劇界的第一代老生,他的父親餘紫雲是青衣名角。

餘叔巖自9歲開始學戲,起初學武戲,後續學老生戲,到13歲在北京湖廣會館演出時博得了廣泛的好評,因之曾取藝名“小小余三勝”。他學習勤奮,在繼承祖父的衣缽的基礎上,還很喜歡譚派藝術,開始跟譚派藝術家學習。1908年春天,餘叔巖嗓子倒倉(變聲),只得暫時休養。但他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繼續學武戲和觀摩譚鑫培的演出,琢磨、體味譚派藝術的精髓。1916年他拜譚鑫培為師,學會了十幾出譚派的看家戲。

梅蘭芳和餘叔巖是在1913年相互認識的。那一年,他們都受到邀請給同盟會*李直繩唱堂會戲,他們才得以相識。梅蘭芳很欣賞餘叔巖的做工和唱工,從此結為朋友。1918年10月,他們合作演出了《梅龍鎮》,合作默契,幾乎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地步。接著他們又合作排演了《打漁殺家》,再獲好評。不過他們並不滿足於此,而是對肖恩(餘叔巖飾)、肖桂英(梅蘭芳飾)的身段動作、臺詞進行反覆斟酌,特別是突出了心理反應,達到了精益求精的境界。在演出實踐中,他對譚派的做功戲、靠把戲(京劇中腳色扎靠,手使刀槍把子的戲)和崑曲戲都熟稔於心,成為“文武昆亂不擋”的譚派傳人。不過,他並沒有止於此,而是在精通譚派精髓的基礎上,又博採眾長,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被稱作“餘派”。

1919年秋天,餘叔巖加入梅蘭芳的“裕群社”,他們的合作演出更多了。特別是他們合演《珠簾寨》之後,戲評界將梅蘭芳、楊小樓和餘叔巖譽為“梨園三大賢”。

1931年梅蘭芳、餘叔巖、齊如山等人創辦國劇學會,下設國劇傳習所。梅蘭芳和餘叔巖都在傳習所教課,培養弟子。1936年梅蘭芳離京南下,蓄鬚明志,暫別舞臺,而餘叔巖抱病修養,國劇學會也就自行解散。直到1943年餘叔巖病逝前,再沒有機會與梅蘭芳合作演出。

《夜來香》的緣分:黎錦光與李香蘭(1)

黎錦光是蜚聲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作曲家。於1907年12月3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