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周德東要做的,就是一直拿著這柄恐怖的湯匙,緩慢刮過瓷碗,沒有人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停下運動著的手腕。
()
每個作家,在寫作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夠有所突破。周德東的《門》,也在做著有益的探索。《門》這本書,有一個細節很值得一提。周德東在寫到最後兩章的時候,突然停下了筆,將結局交給了另外三個人(東德周、韓浩月與龔潮燕)來寫。這是出自於什麼原因,讀者是不得而知的。但我卻看作,當寫到倒數第三節的時候,周德東將文章看作一個沒有結局的開放式結局。另外三個人合寫的謎底,只是一種能夠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結局。而在這個結局的背後,似乎還隱藏著其他種種可能性。而那些未知的結局,才是最讓人恐懼的。
當然,寫作永遠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在我看來,《門》依然存在著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說,周德東小說的散文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在讓人讀得過癮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小說的故事性。例如在“程式”一節中,周德東用了近 6000字去闡述事物發展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哲學關係。這對於熟悉並喜歡周德東的讀者來說,閱讀這一章節絕對是非常過癮的享受。但是對於陌生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來說,閱讀這一章節,將會是很困難的一個過程。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週德東小說的市場定位了。如今的恐怖小說市場,購買的主力軍是青少年,而成年人與白領讀者市場,還處於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讀周德東的小說,是需要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智商,才能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可喜的是,《門》的首印達到了15萬本。這一方面說明了出版社對這本書的質量充滿信心,而另一方面,我則看作是出版社對培養恐怖小說成年人市場的信心。是的,我們應該對恐怖小說的市場充滿信心!而我也更希望青少年們也來讀一下這本得花上一點心思才可以讀痛快的書。
最後要說的是,在成書的《門》中,我們看到的是東德周、韓浩月與龔潮燕所撰寫的結局。不過,我更想看周德東親自寫的結局。可惜,我們註定看不到周德東所寫的結局,因為……哦,我不能說原因,因為說出了原因,就會引發讀者更加劇烈的恐慌。賣個關子,只要你看了這本書,才會知道為什麼我們註定看不到周德東親自所寫的結局。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大袖遮天:門,一個簡單又深邃的故事
文/大袖遮天
在網上,真實的恐怖經歷永遠比最高明的小說更受歡迎,人們喜歡感受近在咫尺的恐怖,因為距離的縮短,恐怖的針尖能時刻刺激人的神經,即使最堅強的人,也會在某些時刻,被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嚇出冷汗,比如:黑夜行路時背後傳來的嘆息聲、料定無人的房間裡忽然衝出一個人來、自己的影子突然變成了兩個……恐怖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何還原他們,讓讀者完全滲入到故事中來,則是一種藝術了。
周德東的恐怖小說,無疑便具有這種真實的藝術。
周德東的恐怖小說,與其說是在看,不如說是在聽——他使用的並非小說家常用的規範語言,而是一種類似口語的語句。翻開他的恐怖小說《門》,第一句話就是:“老天,不可阻擋地黑了。”隨後他便開始了敘述,無論是對天氣的描寫還是對景物的描寫,都帶著一種隨意性,似乎作者並沒有精心營造什麼,只是陳述一個事實:天黑了,路邊有酒館,酒館裡在舉行婚禮,故事就這麼開始了。幾乎一句話就構成一個段落,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也並不緊密,然而,只是這麼短短几句,你就沉入了他的故事當中。講述者並非是小說家,只是身邊一個喜歡講故事的朋友,讀者也並非是讀者,只是偶爾聽到了這麼一個故事。我們就這樣被周德東用簡單的語句帶到了他故事中那條馬路,他甚至並不熱衷於講他的故事,只是指著某個地方說:“新郎冒雨去接新娘了。”因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所以他不需要任何修飾;又因為這是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所以他懶得多說。作為聽眾,你非常焦急,因為從這條馬路上你感覺到了陰森的氣息,你預感到恐怖的來臨,而周德東卻異常懶散,他似乎有些走神了,講完一段之後,你不得不催促他,他才猛然想起,繼續講吓一段,並且懶得用更多的語言描述,只是簡單地畫個輪廓,有時候甚至輪廓都沒有畫完,他便轉到了另一個話題上,於是你從這些簡單至極的話語中看到了森森荒草、蒼茫夜色,也隱約嗅到了夜色中傳來的血腥味道。因為他不肯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