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翰林院的翰林修撰,李宏宇可以向萬皇帝上呈密奏,這是隻有言官和高階官員才有的一項權力,其他官員無法比擬。
然而令李宏宇想不到的是,兵部接到他的報捷文書後徑直把殲敵的人數翻了兩番,成為“殲敵四萬”,並且把一場突襲戰改成了反擊戰,在李宏宇的率領下鴉鵲關明軍奮勇出擊,擊潰了來犯的女真和蒙古聯軍。
原來,雖然萬皇帝封鎖了訊息,但京城根本沒有秘密可言,故而李宏宇離開後沒多久遼東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戰敗的傳言就已經在京城流傳開來,引發了朝野上下的議論,流言蜚語漫天飛舞。
再加上兵部接連發文從兩京十三省調兵趕往遼東,故而遼東兵敗一事已經越來越難以遮掩,李宏宇發來的這道大捷公文猶如一場及時春雨,使得兵部的官員如獲至寶,修改後交由萬皇帝定奪。
萬皇帝知道薩爾滸戰敗的訊息根本壓不住,為了消除京城的種種謠言,安撫市面上驚慌的情緒,於是決定正式向外界公佈薩爾滸的戰敗以及鴉鵲關的大捷。
為了遼東軍隊的尊嚴,同時也是為了大明的顏面,朝廷的大臣們經過商議後,把薩爾滸的戰敗歸咎於楊鎬指揮失當以及錯誤估算後金軍隊的兵力,稱後金軍隊的兵力近二十萬。
李宏宇得知這件事情後無奈地笑了笑,對朝廷的這種做法他無話可說,因為任何一個朝代都會這樣做,其目的自然是給戰敗開脫,安撫民心,維持朝廷的尊嚴。
不過不管怎樣說,在朝廷的大肆宣揚下,李宏宇經由“鴉鵲關大捷”在大明兩京十三省聲名鵲起,令百姓們是無比震驚,誰也想不到堂堂的新科狀元竟然也能趕赴遼東殺寇。
至於李宏宇是否在鴉鵲關殲敵四萬,市面上沒人懷疑,明軍在薩爾滸之戰的失敗無形中使得人們相信了後金軍隊有二十萬的說法,這樣一來李宏宇在鴉鵲關幹掉四萬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此時此刻,李宏宇並不知道他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大明的名人,新科狀元外加殲敵四萬的遼東統帥,可謂文武全才,正是百姓們所希望的看見英雄,朝廷當然會利用這一點來削弱薩爾滸之戰失利的影響。
官秉忠趕來的同時,赫圖阿拉。
萬三十一年,努爾哈赤赫圖阿拉建城堡,兩年後又增修外城。
其中,內城周長四里,由努爾哈赤及其親族居住,外城周長九里,居住八旗精銳。
值得一提的是,外城北門外有一片特殊的區域,由被努爾哈赤掠奪來的工匠居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鐵匠和弓匠,分割槽居住。
與大明匠戶地位低賤相比,努爾哈赤對工匠們則優待有加,這也使得後金兵的武器得以提升,迎頭趕上逐漸優於明軍。
內城,一座宅院,大堂裡。
“什麼,你們全軍覆沒?”一名二十多歲的女真貴族男子神色驚訝地望著跪在他面前的一名留著光頭的壯漢,他就是後金八旗中鑲白旗的旗主杜度。
杜度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第一個兒子,雖然幽禁的褚英被努爾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處死,但是杜度卻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歡,故而得以執掌鑲白旗,成為與四大貝勒一樣的八旗旗主。
值得一提的是,萬四十四年既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為汗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
其中,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兒子,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五子,四貝勒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
後金建國時並沒有王爵,“貝勒”已經是最高的爵位,四大貝勒由於擁有兵權,故而在當時地位比後來的親王更加貴重。
杜度能與四位叔叔輩的長輩一同執掌後金八旗兵,由此可見努爾哈赤對他的喜愛了,據史料記載,杜度死後皇太極特意罷朝以示哀悼,並且下令讓大臣出迎其靈柩。
那名光頭壯漢自然就是後金軍在鴉鵲關外軍營的統兵將領了,名叫阿奇格,是鑲白旗的三大參領之一。
按照後金八旗的建制,最基本的作戰單位為牛錄,1牛錄有300人,其軍官稱為“佐領”,是八旗基層軍官。
5牛錄為1甲喇,其軍官稱為“參領”,是八旗中級軍官。
再往上就是旗主了,也稱為“固山”,5甲喇為1固山。
值得一提的是,剛開始的時候八旗的兵力並不相同,其中努爾哈赤統領的正黃旗兵力最多有45牛錄,而鑲白旗最少只有15個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