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象非洲雄獅一樣,牢牢守護著自已的地盤,決不容忍其它人輕易進入他們之中,因為他們本身的競爭就已經很殘酷很劇烈了,實在不能容忍其它人再進入他們行列。
而微軟公司雖然還達不到財團的地步,但是高速發展的資訊產業卻在向他們展露著其中蘊含著的勃勃生機,昭示著未來下一個世紀就是資訊產業的世紀,而資訊產業,卻是創新和理念的發揮天地,而他們卻早已經不具備這些能力了,只會靠著資本和關係去經營。
在美國現有的上層力量中,原有的五大財團都是家族式的,都有自已的固定領域,比如說洛克菲勒之於石油、摩根之於金融、梅隆之於工礦、杜邦之於化工,剩下的一個波士頓財團雖然是地區姓質的,但那是為了抗衡其它財團幾大家庭進行了聯合,他們將肯尼迪抬進白宮之後,肯尼迪替他們爭取了大量的軍火訂單,引起了舊有財團們的不滿,肯尼迪被刺之後,波士頓財團受到其它財團的擠壓,早就不復舊時的地位了。
而新興的五大財團卻全部都是地區姓質的,克里夫蘭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芝加哥財團、得克薩斯財團都是地區姓的,只有一個花旗財團例外,但也是也有自已領域範圍,這些新舉財團,往往拘泥於某些固定的行業,而是向全行業擴充套件。
當然了,在殘酷的競爭中,有的財團逐漸沒落的,有的漸漸淪落於其它財團的附庸,比如說芝加哥財團,旗下的大多數產業被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財團所滲透控制,只有少數幾家公司還控制在自已手裡,早就只有財團之名,沒有財團之實了。
在這些財團之中,絕大多數都以金融和軍火為產業支撐,在資訊產業上面,他們並沒有太強的力量,只有摩根財團手裡有一個IBM還算跟資訊產業沾點邊,而這次針對微軟而來的,就是摩根財團。
摩根財團沒有要求控制微軟公司,而是要求微軟公司在內部透過建立政治行動委員會和資助基金等方式為明煮黨輸送資金,因為在美國,法律允許接受政治獻金,但是對於金額,卻有著嚴格的限制,比如說個人的話,特定對某個物件,不管是總統還是議員,捐款不能超過一千美元,而對政黨捐款的話,每次選舉不得超過兩萬美元。
企業或組織不得直接出資捐獻,但是卻可以建立政治行動委員會籌集資金,這樣的話,等於是繞過了法律的限制,對於微軟這樣的大企業來說,都是每個政黨爭取的物件。
但是這個要求卻被比爾蓋茨拒絕了,比爾蓋茨不想介入政治,因為他早就從母親那裡見識了政治的渾濁,可是摩根財團那裡豈容得那麼逍遙在外,在他們看來,擁有六十億美元現金的微軟公司就象一隻超級大奶牛,象一坨巨大的蜂蜜一樣吸引著他們。
在傳統的企業形勢裡面,大多數企業都是靠著銀行信貸發展,企業手裡面根本沒有多少錢,這也導致了這些企業離不開銀行的支援,慢慢地被財團所滲透控制,而象微軟、英特爾、惠普他們這些企業呢,手裡卻拿著大把大把的現金不讓它們流通。
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極大的浪費,企業手中有擁有充足的現金,那麼不論短期形勢有何變化,企業都能夠應付過來,不論是需要大量的投資還是戰略收購,他們都有足夠的現金去完成,那麼對控制在他們手中的銀行就沒有什麼依賴,他們就賺不了錢,也不能借機控制這些公司。
但是這些企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想用非常的方式去解決已經變的不可能,他們就只好用各種手段去打壓他們;而在這裡面,最不聽話的就是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好歹每年還給兩個政黨捐獻個幾十萬呢,微軟公司簡直是鐵公雞一毛不拔。
這種政治捐獻其實就跟保護費差不多,並不是說你給明煮黨捐了就不能給共和黨捐了,這個都可以捐,法律上並沒有限制你支援兩個政黨,而比爾蓋茨在這方面卻有點過於理想化,也有點年輕氣盛了。
摩根財團本來就是想逐步控制微軟公司,沒有想到第一步就被堵了回去,這下算是徹底惹惱了摩根財團,立刻指使司法部提出指控,指責微軟公司壟斷和不正當競爭。
最初只是指控,並沒有立案,只是想恐嚇微軟一下,因為壟斷這個罪名一旦確立,就是當年的洛克菲勒家族控制下的美孚石油公司,也被拆分成了四十三家公司,雖然實力無損,但也說明了這個罪名的威力。
包括後面的菸草公司案、鋁公司案都被判處壟斷成立,從而被拆分,而針對摩根財團的鋼鐵公司案和IBM公司案都沒有成功,只有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案達成了和解,充分證明了摩根財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