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大、通暢、安寧。
泰山突兀的立於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嶽故有‘五嶽之長‘的稱號。
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於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泰山入口頗多。如今石開卻是隨意選了一條路飛身而上要是白天被日看見還以為碰到了神仙。
只見他腳尖輕點穿越在每一塊岩石之間。
而他今天走的這條路為泰山東路這個路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泰山御道。
其名字的由來是因歷朝皇帝也從這條道登山。它是歷史悠久的登頂路千百年來為登山主道。沿途林蔭夾道石階盤旋峰巒競秀泉溪爭流自然景觀雄奇秀美。沿途古蹟眾多共計有古寺廟8處碑碣192塊摩崖刻石366處傳統文化韻味濃郁。
古往今來無論歷朝的帝王將相、文人騷客、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以及進山朝拜、許願還願的香客大都沿此路上山。
而石開的登上可謂是飛山他憑藉著自己極限度和雄厚的功力腳不沾地人影重重本是一人上山看來像有千百人一樣其實都是殘象所至。
較之三年前石開確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算是他懷中的李靜靜用眼睛都看不到任何的事物只覺得一切都是模糊的因為石開的度早就越了她肉眼的度。
度越快風力越大不多時李靜靜幾乎被吹的睜不開眼睛只覺得耳邊風聲隆隆什麼都聽不清楚了。
石開就她緊緊的抱在懷中用身體的溫度溫暖著她。
一路沿山飛躍直接穿過中天門見索道處更是毫不理會抽身而躍單一踏踩著索道急而奔。索道之下更是溝谷壑壑深不見底一片漆黑。
少頃石開只衝南大門然後踏巖而上直達玉皇頂。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海拔1545米。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位於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東亭可望“旭日東昇”西亭可觀“黃河玉帶”。
相較之神農頂卻是另一番風味。石開大部分光陰都是在天地萬物的自然造化從成長比起大都市的生活他更加喜歡這樣依天地萬物為伴的感覺。
泰山玉皇頂上歷代帝王都在這裡築壇祭天如今卻成了人們登高望遠、憑眺祖國大好河山的地方。而玉皇頂宮門外的石碑不著一字也頗讓人流連揣測。
據說漢武帝登基以後採取了許多富國強兵的措施懾服了匈奴平定了內亂出現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局面。漢武帝好大喜功對自己開創的天下一統的西漢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規模地到泰山進行封禪活動僅前後二十一年的時間封禪之禮便行了七次之多。
公元11o年3月漢武帝來泰山封禪見到以前的帝王來泰山都樹碑立傳為自己歌功頌德他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認為自己功德蓋世萬民俯非一小小石碑所能言表再說立碑名功簡直俗而又俗便別出新裁立石於絕。
頂以示他因高告高高上加高無以言表的功德。立碑之時岱頂瑞雲飄忽四面霞光突然在地下挖得一卷金書玉簡只見上面寫到:“武帝劉徹壽終十八。”武帝看後心驚膽顫恍忽中把它倒讀為“八十”以後果然活到八十歲謝世。
此碑高達數丈上下漸削石色瑩白雖經百世露浸雨溼而不生苔蘚。據說每當豔陽普照石碑便熠熠光金光射目碑中幾行篆字言武帝功德遠視則有近視則無真乃奇絕。
石開抱著李靜靜來到玉皇頂東亭此處恰是觀日出的最佳之地。
“累了吧。”李靜靜看著早已滿頭大汗的石開伸手替他拭擦著額頭的細汗。
“不累。”石傲天淡淡說出。
“放我下來吧。我想走走。”李靜靜在他懷中深深的吸了口氣連日來的奔波她的精神狀態差了很多就連臉色也較之以前更加蒼白了看的石開心中不禁一痛估計只怕時日不多了不由的將她輕輕的放下來。
李靜靜雙腳剛一沾地重心不穩又倒在了石開的胸前。
“沒事吧?”
“沒事!”李靜靜微微搖頭緩緩的走著。由於連日她一直是被石開抱著的乍一下地走路覺得很不習慣。
隨便走走活動筋骨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