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上,莫輝王能夠成為兵域族的統治者,靠的不只是運氣。
在銀河系聯盟時代,兵域族的王權一直比較穩定,很少出現因為權力爭奪而發生的內部動亂,主要就是兵域族本來就很富有,所有王室成員都能夠得到照顧,而坐上王位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所以在自身權益得到了保證,能過上舒坦日子的情況下,大部分王室成員對王位反到沒有多少興趣。在這幾千年裡,兵域族統治者的平均在位時間超過兩百年,而兵域人的平均壽命也就只有三百年左右。事實上,像主動放棄繼承權這樣的事情,在兵域族的歷史上極為常見。
直到三個一流頂級文明完蛋,與人類聯邦的戰爭爆發,兵域族的王權才出了問題。
確實是問題。
第一次王權更迭發生在戰爭爆發後不久,也就是跟人類聯邦的艦隊決戰之後。當時在位的衡晟王為了維護族群的團結,以退位的方式承擔了戰敗的責任,將王位讓給了弟弟,也就是後來的隆譽王。與衡晟王比,隆譽王沒有多大的作為,但是運氣還算不錯,至少在王位上呆了上百年。在這一百多年裡,兵域族基本恢復了元氣,彌補了因為艦隊決戰遭受的慘重損失,打造出了一支強大的,足以左右戰場局面,甚至能改變戰爭走向的強大艦隊,而且隆譽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也就在兵域族艦隊準備再次開赴前線的時候,隆譽王駕崩,王位落到崢明王,也就是莫輝王的祖父手上。雖然兵域族宣稱隆譽王是積勞成疾,但是事實卻不是如此。
很簡單,在是否出動艦隊,以及是否繼續參加這場戰爭,隆譽王認為應該以兵域族的核心利益為重。簡單說,就是不能拿兵域族的根基去冒險。隆譽王為此提出了兩點,準確的說是兩個要求,一是極境族正式出兵參戰,至少得在一線戰鬥,二是承認兵域族在北部大區的主導權,即北部大區的所有恆星系由兵域族管理,並且在戰後為兵域族轄區。雖然在第二個問題上,包括極境族在內,沒有任何一個文明提出反對意見,畢竟沒有多少文明對北部大區感興趣,但是在第一個問題上,不止是極境族不會答應,即便是昆陽族與狂獸族也難以做決斷。結果是,在隆譽王因為這兩點得不到保證決定暫時不派出艦隊的情況下,昆陽族果斷採取行動。
顯然,繼任的崢明王沒有跟昆陽族對抗的膽量。在他的率領下,兵域族艦隊重新回到了戰場上,並且成為了絕對主力。可惜的是,崢明王的運氣很差,他遇到的是玉擎宇,也就註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在十多年後,崢明王就用光了所有運氣,在連續遭受多次失敗後效仿衡晟王,以主動退位的方式承擔所有責任。繼位的是莫輝王的父親,也是兵域族在這場戰爭中在位時間最久的廬存王。只是跟之前的幾位統治者相比,廬存王的戰功不算什麼,最多隻算得上守成。只不過,在玉擎宇之後,人類聯邦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甚至連有限的反擊都無法做到,因此就算是守成,也足以讓廬存王在王位上穩坐近兩百年。其實,他也是這場戰爭中第一個在王位上壽終正寢的統治者。
只是,在駕崩之前,廬存王沒有冊封太子,也就沒有制訂繼承人。
雖然跟其他文明一樣,兵域族也有明確的繼承體系,但是這套在和平時期發揮作用的體系在戰爭時期很難正常運作。更何況,兵域族擁有昆陽族與狂獸族都沒有的艦隊,因此兵域族的王位繼承人顯然會受到昆陽族與狂獸族的影響。別說廬存王沒有指定繼承人,就算指定了繼承人,如果不符合昆陽族與狂獸族的利益,同樣會被罷免掉,甚至連回到本土坐上王位的機會都沒有。
以當時的情況,在廬存王的所有子嗣當中,莫輝王並不是最顯眼的一個,不過卻是對昆陽族與狂獸族來說最靠得住的一個。關鍵就是,莫輝王一直在前線艦隊裡面服役,在廬存王駕崩的時候已經是艦隊的高階統帥。除了熟悉與瞭解艦隊,擅長指揮艦隊作戰外,莫輝王也非常仇視人類聯邦。
也就是說,只有莫輝王上位,才能保證兵域族會繼續全力以赴的攻打人類聯邦,確保昆陽族與狂獸族的利益不會因此受到損害。也正是如此,在廬存王駕崩之後,當時還是王子的莫輝王就帶著由他直接指揮的一支艦隊,在昆陽族派遣的精銳軍團的陪同之下,回到了兵域族的母星,順利坐上王位。至於那些同樣有繼承權的王子,要麼及時向莫輝王宣誓效忠,要麼死在了返回母星的路上。
當然,這並不是說莫輝王就會心甘情願的聽從昆陽族的使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