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具體人員編制就是林永權等人弄出來的,一個重機槍組編有指揮官一名,主射手一名,副射手一名,供彈手一名!不過這只是表面編制,實際上由於重機槍本身的重量太大,而且彈藥消費又非常恐怖,再者由於目前軍內就這麼點,而人又不缺,所以還額外有三名步槍手兼攜彈手。
以上的還算是前線戰鬥編制,實際上一整個機槍隊裡除了以上機槍組的戰鬥人員外,還有一大部分的後勤人員,而這也是一共才八挺馬克沁機槍的機槍隊弄了一百五十多人的原因所在,具體分下來可是將近二十個人伺候一挺重機槍。
關注機槍的同時,趙東雲本來也打算弄鐵絲網的,但是短時間內也找不到大量的鐵絲網,所以他只能退而其次準備到時候用木製的拒馬來代替鐵絲網,雖然效果不大,但是總比沒有好。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讓部隊在進行日常的列隊、射擊等訓練時,還加大了挖掘戰壕的訓練,戰壕這個東西現在也不是什麼陌生東西了,武衛右軍裡原本就裝備了大量的軍用鐵鏟,只是在以往的人們認知裡,這鐵鏟用上的時候並不多,而戰壕也沒有被人們太多的重視。
在趙東雲緊張籌備一個月後,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武衛右軍和武衛右軍先鋒隊的操練終於是正式開始了!
武衛右軍這邊派遣了右翼第二營、騎兵一隊,炮兵一隊,工程兵半隊組成了人數達兩千三百多人的北軍。
武衛右軍先鋒隊則是派遣了其左翼七個步營,另外有騎兵一營,炮兵一營,工程營一隊,組成了人數高達七千多人的南軍。
從兵力對比來說,參演的北軍有很大劣勢,但在當時的諸多將領看來,北軍的劣勢卻並不大。
第一,這一次的演習是北軍主守,南軍主攻,在防守的情況下北軍的兵力劣勢也能夠得到一定的緩解。
第二,北軍的武器裝備比南軍要好的多。武衛右軍步槍是清一色的曼利夏,火炮也是進口的新式格魯森火炮,而南軍的話裝備則是參差不齊,既有新式的7。92毫米小口徑毛瑟步槍,也有部分的11毫米大口徑毛瑟單裝步槍,此外還有亂七八糟的其他單發後裝槍。除了步槍外,南軍的火炮數量雖然不算少,不過也都是老式火炮。
第三,那就是公認的武衛右軍的兵員以及軍官素質上要遠遠超過武衛右軍先鋒隊,武衛右軍乃是袁世凱根據德國陸軍為模板全新建立的新式陸軍,士兵都是新招募的良家子,同時又進行常年的實彈訓練,在軍官素質上,武衛右軍除了有部分天津武備學堂的軍官外,更多的則是透過隨營學堂自己培養的基層軍官,此外武衛右軍還彙集了大量留學回國的軍官,段祺瑞、趙東雲就是兩個明顯例子。
而武衛右軍先鋒隊雖然是以武衛右軍為模板建立的,但底子依舊是山東的那些舊軍,並不了舊式軍官的一些陋習。
因此在眾人看來,有著這四點明顯差距的兩軍實際戰鬥力相差還是比較大的,這也是為什麼北軍兵力少,南軍兵力多的緣故,因為要是兵力一樣多的話,那麼也就用打了,南軍直接認輸算了。
而對於趙東雲來說,除了公認的以上四點外,趙東雲手中的八挺機槍也是自己的一大制勝利器。
為了更好的模擬實戰氛圍,這一場演習場地是定在保定以南二十多里的一片荒地當中,南軍模擬進攻方,而北軍則是模擬防守方,阻擋南軍的北上步伐!
在這片荒野中,趙東雲和其他軍官們齊坐一堂,坐在上首主位的乃是這一次北軍統制吳長純,此人大約四十多歲,此人就是的從軍履歷非常豐富,朝鮮壬午事變的時候在朝鮮平亂,甲午戰爭時期在旅順和日‘本人打仗,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後,他曾任右翼第二營統帶,也就是趙東雲現在的這個位置上。
接著這兩年北洋軍大肆擴編的機會,他和其他人一樣快速升遷,數年前不過是一營統帶,現在已經是分統了,而且這一次操練對於吳長純來說又是一次機會,發揮出色的話他就能調到常備軍那邊去擔任協統了。
此時會議已經進行了大半個小時,吳長純環視一圈,然後把目光落在趙東雲身上:“這一次作戰的重點在於防守坪山莊,只要能夠扼守主這個莊子,就能夠截斷南軍北上之路,東雲,對此你有何看法!”
趙東雲聽罷立即開口道:“以職部之見,攔南軍北上重點在於坪山莊,而坪山莊之守則在於四號高地以及五號高地,只要我軍能夠扼守住這兩座小山頭,並在在這個小山頭上佈置火炮的話!”
趙東雲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著桌面上的龐大地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