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位於風暴核心的自然是中日俄三國了。
俄國從1903年夏天開始就是往東北地區陸續增兵,日‘本則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戰備,而中國這邊,也是被迫採取相應的軍事調動來應對。
不過說是中國呢,但其實就是北洋,就和當年的甲午戰爭一樣,現在假如和日俄在東北爆發戰爭,那也是北洋一家的戰爭,和中國的大部分南方省份都沒啥關係,甚至和慈禧光緒也沒什麼直接關係,勝利也好敗也好甚至中立也好,那都是北洋的事情。
這說上去興許是過了,但實際上就是如此!
要不然偌大一箇中國數十萬各種軍隊內,為什麼只有北洋的一個第三混成成被派往了東北呢?為什麼大家都叫嚷著收復東北,但是誰都不肯掏哪怕一兩銀子用來備戰擴軍呢?說白了他們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後頭吹吹牛就算了,真要讓他們派兵或者支援軍費那是不可能的。
張之洞,岑春煊等人一個個都叫嚷著進軍東北,但他們一個在湖北,一個在廣東都躲的遠遠的,別說派遣手下的新軍去東北了(事實他們手上也沒有多少新軍),他們連一兩銀子都不願意拿出來支援北洋新軍駐防遼東。
趙東雲的第三混成協進駐錦州,花費其實並不小,開拔費,修建營房,修築防禦工事,採購軍械囤積備用,前後已經花費了數十萬兩銀子,其中一部分是袁世凱使手段從清廷戶部手裡拿到的,而剩下的一部分則是北洋自家掏出來的,張之洞和岑春煊可不會好心的拔過來幾十萬兩銀子給趙東雲用。
所以說,1903年東北局勢緊張之際,別看整個中國群情洶湧,但就跟後世的憤青五毛美分一樣,多數是隻說不做的貨色,讓他們後頭叫喚那是響亮了,但要讓他們真的去做些什麼,大多是會高喊:“憑別人不去做,要我們去做啊?”
所以希特勒的那句話還是非常對的:敢於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永遠都是少數人。
真正面對東北局勢緊張做出反應的,還是北洋,派遣趙東雲進駐錦州只是其中之一,而後袁世凱又是因為東北局勢緊張,繼續大規模擴軍,以防備局勢敗壞。
好吧,這聽起來太過光偉正了,其實這也是扯淡!袁世凱之所以擴軍,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增加手下的軍力以掌控更多的權勢,至於應對東北局勢,只是個藉口而已,沒有東北局勢的緊張,袁世凱怎麼可能從清廷手裡摳出足夠的銀子來擴軍,沒有這些錢,他的北洋軍怎麼可能擴編到後世的北洋六鎮啊。
不過這些真正高層的事情和趙東雲沒什麼關係,他雖然已經是屬於北洋高層之一了,但沒有到達可以影響國內政局甚至遠東局勢的地步,現在趙東雲能夠做的就是把第三混成協牢牢的抓在手裡,然後走一步看三步,未來的日俄戰爭時期裡繼續壯大自己。
在趙東雲的心中甚至在第三混成協的諸多軍官心中,繼續壯大的最好途徑就是把第三混成協變成第三鎮,然而這說上去簡單了,但實際上做起來難度非常大。
最主要的還是錢的問題!
袁世凱手裡的錢有限,在清廷沒有拔下來大規模軍費之前,他不可能支撐兩個鎮的同時擴編,這就好比上半年的時候,北洋上下早就想要編練第四協了,但是因為那個時候傲編練趙東雲的第三協,導致第四協的編練計劃一拖再拖。
一直等到五月份趙東雲的第三協初步成軍後,才正式展開第四協的編練工作,後來北洋常備軍成立兩鎮一協,北洋上下的主要經費也就投入了第二鎮的編練上頭,對已經編練成軍的第三混成協只是保持了維持經費的投入,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投入幾百萬兩銀子把第三混成協擴編為鎮了。
所以第三混成協要變成第三鎮,難度不小!
不過話這是從整個北洋新軍角度考慮的,對於趙東雲來說如果上頭不給他正式編制以及擴軍的經費,那麼他就得自己想辦法了。
要擴軍嘛,也不是非得有正式編制和朝廷經費的,也可以採用其他辦法,比方說整編那些舊軍,收編土匪等等,辦法多了去。
而這個時候,趙東雲再一次覺得北洋體系裡頭各部隊自主招兵、訓練,甚至自己解決經費對於任何一個軍閥來說都是好處多多的,因為這代表著即便上頭不給編制和經費,趙東雲也可以自己想辦法擴軍。
“錦州巡防營裡的兩千多舊軍已經整編的七七八八了,裁汰了大約半數,剩餘千人目前由教育科正在進行新兵訓練!”林永權站在趙東雲的辦公房內,向趙東雲報告舊軍整編事務。
錦州巡防營也算是新生事務了,六月趙東